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行人專用時相的搜尋結果,共115

  • 三峽北大國小周邊增設減速標線 新北再推4行人友善區

    三峽北大國小周邊增設減速標線 新北再推4行人友善區

    為加強校園周邊道路安全,新北市交通局已於8月完成三峽區北大國小周邊交通安全優化工程,包括增設視覺化減速標線、減速墊與人行道路緣石,以提升駕駛人警覺性並降低車速之外,後續將再增設路側欄杆,加強實體阻隔效果。

  • 遠通電收道安童樂會 TOMICA開上國道教道安

    遠通電收道安童樂會 TOMICA開上國道教道安

    遠通電收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秉持交通本業響應交通部「交通安全月」持續推廣「人本交通、停讓文化」觀念,今日攜手交通部、台中市政府、高速公路局、國道公路警察局、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與統一超商,於國道清水服務區舉辦「停讓e起來、安全Tag上來-道安童樂會」公益活動。

  • 夜間右轉挨罰爭議!駕駛控行人闖紅燈 法院判決揭真相

    夜間右轉挨罰爭議!駕駛控行人闖紅燈 法院判決揭真相

    男子阿國(化名)駕駛一輛營業小客車,今(2025)年1月某日晚間10時許,行經新北市一處路口時,被警方認定「行經行人穿越道未禮讓行人」。警方透過科技執法蒐證,隔日便移送交通事件裁決處,被裁定須繳納6000元罰鍰,並要求阿國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阿國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 改造蘆洲成功國小周邊 增設標線型人行道、調整停車格

    改造蘆洲成功國小周邊 增設標線型人行道、調整停車格

    為改善學童及行人通行安全,蘆洲區長安街313巷成功國小旁人行環境改善計畫已完成第一階段工作,交通局於長安街313巷完成畫設標線型人行道,並將原本兩側機車停車格調整為斜向停車格,以確保人車動線分明,提升行走安全也滿足居民停車需求。

  • 逢甲2路口增設行人專用號誌 小綠人會「溫馨提醒」

    逢甲2路口增設行人專用號誌 小綠人會「溫馨提醒」

    台中逢甲商圈是國內外觀光客朝聖熱點,為保障民眾行的安全,市府交通局針對該商圈人潮密集路口,包括文華路與福星路、福星路與逢甲路等2路口完成「行人專用號誌時相」布建工程,穿越馬路時,「小綠人」貼心提醒「秒數不夠,下次再過」等,讓遊客與市民在逢甲商圈逛街更安心。

  • 兒童交通傷亡攀高 去年達1.2萬人

    兒童交通傷亡攀高 去年達1.2萬人

     政府多管齊下改善道安,行人死傷交通事故仍接連發生,牽動法規檢討。審計部檢視去年道安改善成效發現,成果與目標有落差,8縣市交通死傷情況仍嚴峻,兒童傷亡也居高不下,且多呈逐年上升趨勢,去年更增至1.2萬人,交通部應與地方政府研議對策。交通部表示,將協助落後縣市,以跨部會與地方力量提升成效。

  • 8縣市遭點名交通死傷嚴峻 全台兒童傷亡居高不下

    8縣市遭點名交通死傷嚴峻 全台兒童傷亡居高不下

    政府多管齊下大力改善道安,仍接連發生多起行人死傷交通事故,牽動交通部滾動檢討相關法規。審計部分析去年度成效後直指,行人交通安全提升措施執行成效與目標有落差,且有8縣市交通事故死傷狀況仍嚴峻,兒童死傷數也居高不下,交通部應偕同地方政府研謀有效對策,維護人民通行權益與安全。

  • 基隆市交通安全表現亮眼    行人事故減少達36% 全島最佳

    基隆市交通安全表現亮眼 行人事故減少達36% 全島最佳

    依據交通部道安資料顯示,基隆市(113年)在交通事故每十萬人死傷人數為本島第二低(次優),114 年1至4月交通事故每十萬人死傷381人為本島最低(最優);另113年行人每十萬人死傷人數列全國倒數第二(次差),114年1至4月行人每十萬人死傷31人列全國倒數第六(進步四名),顯示基隆市推動「行人友善」、「行人有序」及「路暢專案」等政策奏效,車禍事故傷亡件數持續降低。另依據警察局統計迄114年7月24日止,行人事故較去年同期減少80件(-36%),每十萬人死傷人數僅39.3人,預估全國排名會持續躍進。

  • 基隆 友善專案奏效 行人事故降36%

    基隆 友善專案奏效 行人事故降36%

     交通部全國交通事故數據今年1至3月每10萬人死傷人數排名,基隆市在全國排名第2低,但每10萬人行人死傷人數卻是全國第2高,不過,統計至4月後進步至全國第6高。基隆市警察局指出,基隆推動行人友善、行人有序及路暢專案,今年1月至7月24日行人事故較去年同期減少80件,降幅高達36%,此外,經市府盤點將增設139處行穿線,提供行人更多保障,預計今年排名將再進步。

  • 基隆告別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驟降36% 神操作曝光

    基隆告別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驟降36% 神操作曝光

    交通部全國交通事故數據今年1至3月每10萬人(不分類型)死傷人數排名,基隆市在全國排名第2低,但每10萬人「行人」死傷人數卻是全國第2高。不過,統計至4月後進步至全國第6高。基隆市警察局指出,基隆推動行人友善、行人有序及路暢專案,今年1月至7月24日行人事故較去年同期減少80件,降幅高達36%,市府也已盤點增設139處行穿線,提供行人更多保障,預計今年排名將再進步。

  • 基隆 暖西國小畫設標線 通學步道成形

    基隆 暖西國小畫設標線 通學步道成形

     基隆市因早期交通規畫不佳,部分路段行人常被迫與車爭道,近期基隆市政府在學生家長、校方、議員的協力下,透過畫設標線,為暖西國小打造1條通學步道,讓學童上下學時能夠安全過馬路。

  • 基隆暖西國小通學步道啟用 標線型人行道保障學童安全

    基隆暖西國小通學步道啟用 標線型人行道保障學童安全

    因為早年對行人安全的交通規畫不佳,許多基隆民眾早已經習慣「與車爭道」。近期基隆市政府在學生家長、校方、議員的協力下,透過畫設標線,為暖西國小學童打造一條能夠安全上下學的通學步道,提供學童及附近民眾安全行走的環境。

  • 乳癌名醫過馬路遇死劫 北市交通局明下午會勘檢討

    乳癌名醫過馬路遇死劫 北市交通局明下午會勘檢討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外科主任周佳正19日在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及愛國西路口,行經斑馬線過程中遭公車捲入車底不治,台北市長蔣萬安20日上午表示,交通局將至現場會勘並做評估、調整。北市交通局指出,相關單位預計21日下午2點半至現場會勘,並評估路口西北角行穿線退縮、增設庇護島及行人燈措施。

  • 基隆推行人友善年增139處行穿線 交通事故死傷大降3成

    基隆推行人友善年增139處行穿線 交通事故死傷大降3成

    基隆市政府自2023年起推動行人友善專案,基隆市今年更針對行人違規,展開「行人有序」專案。今年上半年行人相關交通事故無論發生件數及死傷數,都大幅降低3成以上。市府交通處表示,今年內全市將增設139處行人穿越道,以確保行人安全。

  • 行人死亡6成以上為高齡   台南加大執法力度  上半年取締汽機車違規逾11.5萬件

    行人死亡6成以上為高齡 台南加大執法力度 上半年取締汽機車違規逾11.5萬件

    交通部最新統計,台南市今年1至4月A2類交通事故傷者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268人、降幅1.3%,儘管整體事故趨緩,但因A1事故仍存在風險且具高度隨機性,經分析主因多與分心駕駛、自撞及高齡者有關,市府將從工程、教育、執法等三面向持續推動預防作為。

  • 護道安 新莊對齊車道 泰山畫行穿斜線

    護道安 新莊對齊車道 泰山畫行穿斜線

     新北市議員鍾宏仁、李宇翔日前分別接獲陳情,新莊區幸福路與中平路口,車道標線未對齊,常造成直行車動線亂;另在泰山區明志路三段與工專路口,為當地居民上學、通勤必經路段,人潮車流交織,有通行安全疑慮。交通局允諾,將於新莊該路口縮減車道寬度、改善直行車動線;另在泰山路口新增斜向通行路線,保障當地人車安全。

  • 強化泰山區人車通行安全 新北議員籲設「斜向穿越設計」

    強化泰山區人車通行安全 新北議員籲設「斜向穿越設計」

    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三段與工專路口,為當地居民上學、通勤必經路段,更是商圈密集、店家林立之處,但長年以來都有里民陸續反應有通行上的問題。議員李宇翔昨(23)日下午與交通局、貴賢里長陳岳宏及貴子里長戴聯樹到場現勘,交通局允諾,將新增斜向通行路線,保障當地居民人車安全。

  • 新北推人本交通 拚車禍零死亡

    新北推人本交通 拚車禍零死亡

     新北市三峽區5月19日放學時段發生駭人車禍,釀4死12傷,各界關注高齡駕駛、無照與通學安全等議題,民間團體6月21日於中和四號公園舉辦交通傷亡追思活動。新北市政府22日表示,對於罹難者表達深切哀悼,將持續透過「系統性工程」改善、法規執行與教育宣導等手段推動人本交通。

  • 北市交通死傷人數較同期下降 擬辦高齡汽車安全駕訓班

    北市交通死傷人數較同期下降 擬辦高齡汽車安全駕訓班

    台北市政府28日舉辦道安會報,根據統計,台北市1至4月交通事故死傷人數均較近3年下降,僅大同區死傷人數較同期增加。對於交安成效,市長蔣萬安表示要繼續精進,因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此外,針對高齡駕駛肇事問題,北市交通局將研擬促進駕照繳回措施,並與民間合作增設汽車高齡安全駕駛駕訓班。

  • 高雄行人專用燈號路口 僅30%

    高雄行人專用燈號路口 僅30%

     高雄近年為提升行人過馬路安全,已在652處路口設計為「行人早開」時相,另有131處為行人專用時相,透過讓行人綠燈先行,增加車輛對行人的能見度,不過民代發現,擁有行人專用燈號的路口,目前僅占全部號誌路口的30%左右,恐成行人時相設計阻礙,建議市府要加緊腳步提升人行道比例。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