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行人路權促進會的搜尋結果,共88筆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團隊與「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及「桃園人本交通推動協會」共同推動「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人行環境改善」專案,榮獲雜誌評選2025「年度影響力獎」入圍肯定。趙家麟將「人本城市」課程之教學成果實踐於改善地方環境,為美好城市治理播下希望的種子。
路燈、號誌基座螺栓外露,屢傳民眾絆倒甚至傷亡,民眾認為「基座螺栓安全設計」應納入國家級法規,工程廠商依法施作,降低人為疏失與安全疑慮。專家及交通安全民團都認為立法的用意良善,但須考量法律結構性、通盤盤點各式道路桿類,再訂定一致性安全標準及施作方式,才能避免桿類基座螺栓成為道路潛在的傷害陷阱。
高雄市中正一路與凱旋、五福一路口,屬於5個方向交會的Y型路口,過去中正一路西向要往五福一路的機車,都必須採取待轉方式左轉,高雄市交通局近日進場調整標線,預計在年底前開放機車免待轉。高雄市議員湯詠瑜與高雄市路權促進會建議,該路口路幅遼闊,施工過程應設置實體行人庇護島等保護措施。對此交通局回應,將爭取國土署補助做後續改善。
台灣交通地獄未解,交通部道安預算卻大砍。交通部2026年道安預算編列3.8億元,較今年大減1.1億元,地方補助隨之下滑。交通部解釋,校園交安教育改由教育部負責,內政部與交通部共同編列4年400億元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支應,交通部道安預算才會相對減少。民團認為,應長期穩定投資,不該「先衝高再下修」波動式編列。
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推動桃園舊城再生工作,引用國外都市設計擾動作法-街頭戰術都市設計,重新調整街道空間,讓街道使用更具效率且更具活力。第一階段試圍計畫以市集活動,邀請民眾參與,模擬街區人行環境拓寬後的環境空間。日前在中壢區大同路、新生路、中央西路一段和中山路的三角路段辦理活動,以交通錐圍出人行道拓寬後的空間,讓民眾體驗以人為優先,道路行走的感覺,以及新增的街角廣場商業空間的氛圍。
桃園市都發局致力推動舊城再生,首度嘗試「街頭戰術都市設計」,選在中壢大同商區和中平商圈之間三角路段試辦,以交通錐試圍出人行道拓寬後的空間,獲正面迴響,為市府打了強心針,今年將優先施工大同路、新生路口的人本環境,明年串聯到中正公園至中原文創園區節點,助陣2026台灣設計展。
桃園市都發局致力推動舊城再生,首度嘗試「街頭戰術都市設計」,選在中壢大同商區和中平商圈之間三角路段試辦試圍計畫,以交通錐圍出人行道拓寬後的空間,獲得正面迴響,為市府打了強心針,今年將優先施工大同新生路口的人本環境,明年串聯到中正公園至中原文創園區節點,助陣2026台灣設計展。
高雄市翠華路靠近半屏山旁路段,為台積電即將進駐楠梓產業園區,進行拓寬解決交通瓶頸,不過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發現,剛完成拓寬的道路東側沒有人行道,已違反《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對此高雄市工務局回應,東側受限路幅問題無法設置人行道,完工後會引導行人走西側人行道。
政府多管齊下改善道安,行人死傷交通事故仍接連發生,牽動法規檢討。審計部檢視去年道安改善成效發現,成果與目標有落差,8縣市交通死傷情況仍嚴峻,兒童傷亡也居高不下,且多呈逐年上升趨勢,去年更增至1.2萬人,交通部應與地方政府研議對策。交通部表示,將協助落後縣市,以跨部會與地方力量提升成效。
高鐵左營站前包含重信路等多條道路,長期缺乏人行道供旅客使用,高雄市交通局日前舉行說明會,拍板定案在今年底將施作標線型人行道,讓高雄市議員白喬茵嘆,高鐵站前人行道「等了18年」終於等到,盼盡速施作,讓旅客出入站能自在走路。
名醫周佳正19日過行穿線時,遭未停等禮讓行人公車撞上身亡,行人地獄未解,再次點燃民眾怒火,痛批要毀掉多少家庭。觀察近6年全台大型車左右轉行人事故,每年平均造成8死108傷。專家建議從交通號誌、工程及駕駛教育訓練等面向改善。
交通部訂汽車隔熱紙指引,規範隔熱紙透光率,但未加擋風玻璃合計惹議,時代力量10日與多組交通民團痛批政策打假球,忽視隔熱紙貼玻璃後實際總透光率會下降,且應納管舊車。公路局表示,會以源頭的單品管理方式,確保民眾選購適合隔熱紙,避免檢測誤差。
交通部日前公布汽車隔熱紙指引,僅規範隔熱紙單品透光率,未加上擋風玻璃計算。時代力量今與多組交通民團召開記者會,秀出透光率檢測儀器現場實測,痛批交通部忽視隔熱紙貼在車窗玻璃後實際總透光率會下降,不僅做法與國際脫節,也未規畫舊車納管時程,且據國外研究,總透光率過低車窗於夜間駕駛時,駕駛視覺反應相當於酒駕,交通部形同變相放任合法酒駕上路,使用路人暴露危險中。
人本交通興起,交通部長陳世凱卻稱,行人過馬路應專心勿違規,要快速走,滑手機會被抓。民眾怒批又檢討行人,難道行人也是道路的「雜質」?第一線交警指出,法規無行人過馬路滑手機罰則。交通部解釋,在行穿線滑手機若影響交通可罰500元。
交通部長陳世凱昨上節目提及,要行人過馬路時專心勿違規,應快速走,滑手機會被抓,一席話播出後被炎上。民眾怒批又檢討行人,哪條法有規定罰則?難道行人也是道路上的「雜質」?第一線交警直言,現行法規並無針對行人過馬路滑手機有罰則。民團則說,部長對行人提無理要求,錯誤引導社會。交通部解釋,在行穿線上滑手機若影響交通可開罰500元。
交通部與民間交流政策意見再惹議,繼外送運價、駕訓改革交流會屢傳爭議後,公路局24日召開交通工程規範修訂意見交流座談會,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表示,今年2月向交通部針對該規範提出逾50項建議,原官方口頭答應能讓該會參與,豈料最後仍以不明的「其他考量」遭排除名單外,深感遺憾。公路局回應,關心單位多,無法邀全部有意願的團體參加,但仍可透過書面提出意見。
高雄愛河沿線是市區熱門休憩自行車道之一,但有騎士以愛河之心旁龍心橋處為例,指沿線不少處路口小且沒有交通號誌,但車流量大、道路彎曲視野不佳,每次穿越路口都覺得危險,議員建議應增加視覺減速標線,也可考慮試辦減速平台讓車流減速,高市府交通局表示,將重新檢視自行車穿越的辨識度,並研議增設相關警示設施。
全台機動車輛5月底登記逾2335.7萬輛,正式超越人口總數。交通部分析,民眾、公司或機關可同時登記多輛,普遍1人多車,導致車輛成長速度高於人口增長。對於台灣已成為「車比人多」的車輛之島,學者認為,公共運輸發展與道安改善恐面臨考驗。民團則建議,縣市政府應針對私人運具轉移比例訂立目標。
民眾黨高雄市黨部昨(17日)晚在臉書、Threads上PO文狠酸高雄市「保護型自行車道」設計,稱停車位劃在路中間讓用路人需要特別小心,並以「是在拍《玩命關頭:高雄》嗎」等戲謔口吻,質疑相關交通規畫,惹來網友反酸,撻伐欠缺交通專業。對此,黨部今日道歉並稱,會加強團隊專業能力,對於各界批評,會虛心學習。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大眾運輸建設,但不少民眾認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一大阻礙並非「能不能到」,而是「想搭車卻寸步難行」。例如高雄輕軌周遭部分道路不僅未設人行道,騎樓也被封死,部分縣市台鐵、高鐵及公車等交通節點也有類似現象。專家提醒,推展大眾運輸的成敗關鍵是有無良好步行環境、接駁公車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