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被邊緣化的搜尋結果,共391筆
在一個被視為2026年美國期中選舉前哨戰的政治時刻,選票的歸向訴說的不僅是政黨間的勝負,更是對權力與民意關係的一次集體省思。當民主黨在紐約市、新澤西與維吉尼亞二州取得全面勝利,當進步派的穆斯林市長佐赫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與兩位中間派女州長薛瑞爾(Mikie Sherrill)與史班伯格(Abigail Spanberger)先後登上舞台,美國政壇似乎迎來了久違的藍色浪潮。然而,在慶賀聲中,理性的觀察者仍應警覺,這場勝利,究竟只是一時性的政治亢奮劑,抑或是民主黨真正走出陰霾的開端?
去年夏天,曼達尼(Zohran Mamdani)擔任紐約州議員任期進入第3年,他向自己的政治盟友提出了競選紐約市長的計畫,這些盟友們當時都懷疑曼達尼能否勝選。
韓國總統李在明於APEC大會上提出呼籲,籲成員國應共同面對「人口危機」,因為「人口結構的變化是一個嚴重且重大的危機,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經濟成長、勞動市場、育兒與福利等。」他說,若只有部分或個別國家來面對,將更難以解決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危機,而他的呼籲納入了APEC「慶州宣言」裡。`
在外交場合裡,即使一句短話也可能意義重大。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稱「G2即將召開!」,簡短一句話卻掀起美中關係新一輪解讀。這讓北京感到滿意,卻令美國盟友深感不安。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21個成員經濟體,在2025年於韓國慶州舉行領袖峰會後,共同發表《APEC慶州宣言》。不僅為亞太區域經濟合作設定實踐重點,也顯示中美台在「連結、創新、繁榮」三大優先領域可以進行合作的具體交集。儘管政治現實錯綜複雜,經濟與技術治理的合作空間仍值得各方積極經營。
當美國向台灣出售的66架F-16V戰機不斷延宕交付,而國內又高喊要打造「台灣之盾」(T-Dome)防空系統時,一個根本性的矛盾浮現:台灣既依賴外援,又亟需自立;既喊自主,又無從整合。這並非單一案子的問題,而是整個防衛結構的鏡像。這充分暴露出,中華民國的防務現況正處於外部制約、行政脆弱與功能落差三大危機交錯的危險區間。
有意參選高雄市長的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於1日晚間在高雄岡山辦造勢晚會,3萬名支持者現身力挺。民眾黨宜蘭縣部主委陳琬惠發現,林過去較少用台語講很用力的話,但當天在台上的喊話,確實把支持者的情緒帶出來;另外,陳也表示,林岱樺造勢可避免被邊緣化,許多討論也會讓她的「勢」持續往上撐。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兩岸及國際多地的學者齊聚探討抗戰與戰後秩序議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認為,學術研究應回歸史實與理性,政治應盡量少干預,唯有恢復兩岸學者的自由交流,才能讓歷史自己說話。
在韓國舉行的「川習會」落幕後,全球媒體焦點集中於中美兩國領導人如何重新定義競合關係。川普與習近平這場久違的會面,既有戰略試探,也有權力展示,然而在整個閉門會談中,台灣並未被正式提起。這個「被忽略」的現象,比任何激烈的表態更值得台灣深思。
當美國向台灣出售的66架F-16V戰機不斷延宕交付(2019年簽約,估值約80億美元,約新台幣2470億元),而國內又高喊要打造「台灣之盾」(T-Dome)防空系統時,一個根本性的矛盾浮現:台灣既依賴外援,又亟需自立;既喊自主,又無從整合。
川習會落幕,台灣不見了。美中兩國領導人談氣候、談軍控、談經貿,唯獨「台灣問題」只輕描淡寫帶過。這場峰會的政治訊號清楚無誤:當大國重回戰略對話桌,小國若只想靠「抗中」維持存在感,最終只會被邊緣化。
「川習會」10月30日在韓國落幕,未談及台灣議題。對此國安人士表示,整體而言「一如預期」,中國顯然未能取得預期中的進展,沒有任何新的協議或決議,也沒有會後共同記者會或聲明。這次「川習會」的結果,特別是針對台灣的部分,很清楚反映出,穩定現狀存在及自由民主繁榮的台灣,合乎區域以及國際民主社會共同的戰略利益。
■游毓蘭
在韓國舉行的「川習會」落幕後,全球媒體焦點集中於中美兩國領導人如何重新定義競合關係。川普與習近平這場久違的會面,既有戰略試探,也有權力展示,然而在整個閉門會談中,台灣並未被正式提起。這個「被忽略」的現象,比任何激烈的表態更值得台灣深思。
近期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跳過黨內初選民主機制,直接徵召台中市立委何欣純、宜蘭縣律師林國漳、台東縣立委陳瑩及嘉義市立委王美惠,代表民進黨角逐2026年地方縣市長選舉。此為賴清德在726、823兩次政治大罷免及政治聲望嚴重下滑情況下,又採取集權決策模式決定原先透過黨內初選決定候選人模式。這不僅涉及黨內人事布局及地方精英的政治甄補,更象徵民進黨在政黨治理與權力結構上,邁向集權轉型。
「川習會」即將在韓國登場,《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部分亞洲國家擔心,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貿易問題上達成的「大交易」,恐讓台灣被邊緣化。在外界擔憂台灣是否成為美中談判的籌碼之際,美國務卿盧比歐25日掛保證,表態「美國不會放棄台灣」,台灣毋須擔心。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法》,這項長達數十年爭取的法案,標誌著台灣族群認同與原住民族政策的重要轉折點。除了身分法制層面的象徵意義,這項法案的通過,更可能在中長期內,深刻地牽動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資源政策的分布與治理結構,成為文創產業發展的潛在變數與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