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資源循環促進費的搜尋結果,共11

  • 亂丟菸蒂、家用垃圾 最重罰10萬

    亂丟菸蒂、家用垃圾 最重罰10萬

     依照現行法規,亂丟菸蒂、家用垃圾等一般廢棄物,可處1200至6000元罰鍰,為了進一步維護環境衛生品質,環境部將修法提高裁罰上限至10萬元,並新增「舉證倒置責任」,未來車輛亂丟菸蒂,車主須提供實際亂丟菸蒂行為人資料,才能免罰。

  • 環境部改推「循環經濟促進法」  下會期送立院審查

    環境部改推「循環經濟促進法」 下會期送立院審查

    因應2050淨零戰略之一「資源循環零廢棄」,環境部原規畫整併《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為「資源循環促進法」,並課徵資源循環促進費。環境部23日表示,該法名稱將改為「循環經濟促進法」,仍會徵收資源循環促進費,但新增金融資金概念,盼能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目標今年底預告草案,明年、下會期送入立法院審查。

  • 碳費難產 待520後新政府拍板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推動《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擬向燃煤底灰、爐渣、無機性汙泥等產源課徵「資源循環促進費」,但產業界憂心碳費、資源循環促進費一起收,將引發綠色通膨心理。環境部回應,資源循環促進費不是全面徵收,未來也會視情形調整費率或退場。此外,環境部7日召開第3次碳費費率審議會,仍未討論實質碳費費率,且需模擬分析,但5月20日前召開第4次審議會有困難,意即碳費將待新政府拍板。

  • 徵收資源循環促進費引發綠色通膨? 環境部否認曝2策略

    徵收資源循環促進費引發綠色通膨? 環境部否認曝2策略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推動「資源循環促進法」,擬向燃煤底灰、爐碴、無機性汙泥等產源課徵「資源循環促進費」,但產業界憂心碳費、資源循環促進費一起收,將引發綠色通膨心理。環境部回應,資源循環促進費不是全面徵收,未來也會視情形調整費率或退場,不會有綠色通膨。

  • 恐有重覆課徵之嫌 資促費三要件 業者剉咧等

     《資源循環促進法》未來將向排放廢棄物資源的業者徵收「資源循環促進費」,不過徵收「資促費」仍有要件,並非每一家業者都必須繳交,須有大要件符合才會徵收。產業界仍憂心,徵收「資促費」,恐有重覆課徵之嫌,等同被剝兩層皮。

  • 產業界憂引發綠色通膨 資促法審查 本會期過關難

    產業界憂引發綠色通膨 資促法審查 本會期過關難

     攸關環境永續零廢棄目標的《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因定義不明、有重覆課徵疑慮、未與減碳效益相連結,致環境部在草案預告期上一延再延,原訂2025年起徵、攸關企業荷包的「資源循環促進費」也陷入難產。

  • 環境部長薛富盛回學校 女力張皇珍可望出線

    環境部長薛富盛回學校 女力張皇珍可望出線

     準閣揆卓榮泰新閣員名單陸續出爐,環境部長薛富盛17日坦言,已與準總統賴清德見面,並表達不再續任的意願;外界點名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任內的環保局長、商研院副院長張皇珍出線機會高。張除了是賴市長小內閣一員外,更具有專業,且在目前女性閣員相當少的情況下,出線機會非常高。

  • 高力攜谷歌 推永續物業管理平台

    高力攜谷歌 推永續物業管理平台

     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地產碳轉型箭在弦上,高力國際22日宣布,攜手Google推出「Colliers Net Zero高力國際永續物業管理平台」。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表示,建築業在全球碳排量占37%、能源使用量占36%,建築物承擔「1.5度C升溫線」的重大責任,因此透過推動零碳平台,為台北市商辦市場減少52座大安森林公園固碳量,減少都市熱島效應,邁向淨零永續路徑。

  • 4年阻絕中部5縣市農地汙染 彰檢「國土犯罪查緝組」榮獲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

    4年阻絕中部5縣市農地汙染 彰檢「國土犯罪查緝組」榮獲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

    彰化地檢署「國土犯罪查緝組」,因積極偵辦環保犯罪,去年榮獲公務員最高榮譽「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法務部今邀請彰檢查緝團隊,分享辦案經驗,彰檢近4年成功阻絕台中、苗栗、彰化、南投、雲林縣市1萬多公頃農田灌溉及農地汙染,節省10餘億元回復費用,查扣犯罪不法所得逾20 億元;命補繳漏稅額逾12億元,另查扣及聲請沒收犯罪機具100餘部,績效卓著。

  • 3月底前預告修法草案 資源循環促進費 最快明年起徵

     碳費費率即將在三月明朗化,另一個攸關企業荷包的資源循環促進費,最快也將在2025年起徵,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預計3月底前預告,並在立法院下個會期送入審查。亦即,如果一切順利,2025年產業界將同時面臨碳費跟資促費的雙重負擔。

  • 採‧訪‧線‧上-碳費+促進費 國內綠色通膨蠢動

    採‧訪‧線‧上-碳費+促進費 國內綠色通膨蠢動

     環境部今年起徵碳費,預計在第一季公布費率等收費細節,依照立法期程,還將公布《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著手規劃「資源循環促進費」。在兩大費用夾擊之下,產業為了緩解營運成本增加的壓力,可能會將費用轉嫁至終端消費者,恐帶動「綠色通膨」,相關單位不可不慎。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