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身體發炎的搜尋結果,共193筆
現代人注重養生,不少人會將薑黃入菜。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薑黃含有薑黃素,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將薑黃融入飲食無妨,但料理用的薑黃,薑黃素含量不穩定,與臨床所用、含量明確的萃取物,兩者吸收率可能相差甚遠,加上可能影響凝血功能,若想藉由吃薑黃保健,應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10月連假聚會、追劇、出遊樣樣來,許多人「犧牲睡眠換快樂」,醫師指出,長期睡不好,大腦會「未老先衰」。一項國際期刊研究指出,睡眠品質最差的人,其大腦老化程度幾乎是睡得中等者的2倍,背後主因之一是「慢性發炎」。
常覺得累,小心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中。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慢性發炎如同星星之火,會漸進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加速老化與提高糖尿病、癌症風險,建議從「吃、補、睡、動、心」5面向來改善,飲食多蔬果有好油,更要運動、睡得好與適時紓壓,這同時也是長壽之道。
肺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營養師呂美寶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攝取優質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與以白肉或植物性蛋白為主要來源的人,可降低35%罹患肺癌的風險,死亡率下降29%,這凸顯想透過飲食防肺癌,不單只是看總熱量或營養素比例,食物的品質也很重要,品質越高,得肺癌風險就越低。
最近天氣多變,不只偶有陣雨,連溫度也忽高忽低,難免影響心情。營養師陳冠蓉表示,此時可用地瓜葉、黃豆、蘋果、芭樂、檸檬等食材,自製一杯名為「綠拿鐵」的蔬果汁,其含鐵質、膳食纖維、維生素C和植物性蛋白,幫助化解憂鬱的情緒。
蔬菜含有膳食纖維,能減緩糖分吸收,有助於穩定血糖。不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有一位老爺爺每天喝蔬菜湯,血糖依舊狂飆,詢問之後才發現,老爺爺喝的是整顆下去熬煮的南瓜湯,「南瓜是澱粉,根本不是菜」。
現代人易感壓力大,家庭醫學科醫師宋晏仁表示,長期壓力會影響神經及內分泌系統,也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共犯。他建議從運動、深呼吸、冥想、攝影、睡覺找到屬於自己的高效休息方式,遠離慢性壓力的牢籠。
睡再久還是覺得累、身體經常痠痛、動不動就感冒,小心可能是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食安專家韋恩表示,食用鮭魚、核桃、莓果、泡菜等8種食物,有如增加身體滅火隊員,有助於改善發炎體質,而過量糖、加工肉、甜飲與反式脂肪,則是導致身體發炎的縱火犯。
為什麼一樣是照著「211餐盤」飲食,有人能輕鬆瘦下,有人卻看不到成果?其實關鍵在食物的加工程度。國外研究顯示,在健康飲食的大框架下,標榜健康的超加工食品,效果仍遠不及低程度加工食品。專家解釋,加工食品為了好吃,會額外添加糖、油等,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食物選擇,應以原型食物為第一優先,其次是低程度加工食品,而超加工食品則應避免。
不少人為了控制體重、追求健康,選擇採用間歇性斷食法,省略早餐,不過醫師劉博仁提醒,長期不吃早餐容易導致身體發炎,而發炎就是老化的根源,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膽結石生成機率。劉博仁也分享自己早餐菜單,特別提到在喝下溫開水後會補充好品質的油脂來利膽。
喝茶有助於延緩衰老,國外許多研究指出,綠茶、紅茶都含多酚等植化素,有調節人體發炎反應、保護細胞等作用,已是目前科學界關注的天然飲品,每天約喝3杯茶或6至8公克茶葉的人,細胞老化速度可能更慢。
拒絕胰島素阻抗與代謝腦霧,用對油很重要。醫師劉博仁指出,沙拉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油,這些富含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精製種子油,若攝取過量、比例失衡,會使身體發炎、長期處於慢性氧化壓力中,進而導致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阻抗也會發生在大腦,導致代謝性腦霧。若攝取油脂穩定、不易氧化的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就能減少體內發炎反應,保護血管與大腦健康。
薑常是料理中的配角。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薑含有薑辣素,有助身體抗發炎。有研究發現,補充薑萃取物能改善大腸發炎,有可能降低罹患大腸癌,或攝護腺癌、肝癌與乳癌轉移的風險;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則提醒,嫩薑要趁新鮮吃,否則可能產生不利於健康的黃樟素。
不少人以為低碳飲食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但吃法不對,反而增加風險。醫師蕭捷健分享研究指出,即使嚴格戒掉米飯、麵包等澱粉,但若吃下過量不好的動物性脂肪、缺乏纖維,就可能導致身體發炎,讓胰島素漸漸失靈,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4%。
看起來健康的食材不一定對人體健康友善,醫師蕭捷健指出,為了減重改變飲食習慣,卻發現沒有什麼變化,很多時候是吃的食物誤踩雷區,像是常被誤以為是豆製品的豆輪,其實都是麵粉和沙拉油;百頁豆腐雖是豆製品,但同樣一堆油;而火鍋店的冬粉常不是綠豆做的,而是由馬鈴薯澱粉製成,易造成血糖波動,可以透過煮熟時間來辨真偽。
現正值季節交替,不少過敏體質者,開始出現鼻塞、乾癢、打噴嚏等症狀,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除了用藥控制,飲食上更要注意,務必少碰加工食品、不新鮮的海產、過量咖啡因、甜食等容易讓身體發炎的地雷食物,再搭配良好的作息,都可以提升身體免疫力,改善過敏不適。
燒烤、油炸或甜食雖然美味,過量食用卻會讓腸壁發炎、毒素入侵,成為慢性病的隱形推手。中秋節即將到來,不少人也開始準備烤肉,營養師呂美寶建議,可搭配青花椰苗、紫高麗苗、新鮮生白蘿蔔片等富含蘿蔔硫素的蔬菜,保護腸道的同時還能協助肝臟解毒。
想要遠離心臟病與癌症?或許可以從今天開始多吃豆類。根據近年發表於《營養學進展》(Advances in Nutrition)的一項綜合分析指出,每天食用超過50克的豆類,可以降低6%的死亡風險。專家更點名5種對長壽特別有益的豆類,鼓勵民眾納入日常飲食。
3年前罹患扁桃腺癌,癌細胞擴散到淋巴,歷經2次大手術的「金鐘主持人」陳凱倫,在病後更熱衷公益活動。他解掉定存,自掏腰包出資百萬、13日舉辦「金曲傳愛‧壯世代公益演唱會」,邀金佩姍、楊懷民、金燕、大百合、馬妞、張琴、劉明珠等資深藝人演出。
近年健康亮紅燈、去年證實罹患12種疾病簽下放棄急救書的馬妞,今(13日)擔任陳凱倫舉辦的「金曲傳愛・壯世代公益演唱會」主持人,談到近況,馬妞坦言,查了一年都還查不到確切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