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遠洋線的搜尋結果,共16筆
貨櫃海運三雄受歐美遠洋線運價走弱影響,8月營收均呈年月雙減。陽明、萬海表示,新造船運力持續交付卻碰上貨運需求疲軟,運價持續承壓,若中國十一黃金周前有出貨潮,可望提振短期需求回升。
台股16日再漲逾百點,距離半年線、年線更靠近,台積電則剩下1,011元的半年線即站回所有均線,投資專家表示,加權指數日KD維持高檔鈍化、周KD開口也加速向上敞開,顯示短期、中期動能維持強勁,建議鎖定率先過五關站回所有均線,且技術指標強勢的個股,計有陽明(2609)、廣達(2382)等15檔,本周可望引領多頭再衝一波行情。
川普今天在社群媒體發文揚言揚言對加拿大、墨西哥課徵25%關稅,中國大陸加徵10%關稅,中菲行(5609)總裁邱鈞榮表示,這幾年來電商貨物輸美占非常大部比重,帶動空運榮景,川普如果加徵關稅的確會有影響,但電商要抽稅有困難,實際具體細節還是要等到川普正式就任後才會確定。因此,政策不確定性可能影響電商艙位需求,但長期來看航空艙位需求仍然存在,中菲行會審慎因應。
運價居高不下,帶動萬海(2615)10月營收137.79億元,月減7.93%、年增68.64%,前十月營收1,340.52億元,年增61.03%。法人認為,第四季進入歐美購物旺季,運力需求提升,營收仍將逐月上揚。
全國船聯會4日召開第13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長榮、陽明、萬海等海運大咖董座、總座齊聚。貨櫃三雄看運價,均表示優於預期,進入第四季淡季貨量也沒有想像的少;預估第四季中旬、大約11或12月,可望看到農曆春節前一波出貨潮。
全國船聯會今(4)日召開第13屆第1次會員代表大會,海運大咖齊聚。萬海航運(2615)總經理謝福隆表示,目前亞洲近洋線和歐美遠洋線都沒有特別感受到旺,客戶不用搶艙位,運價維持在合理價位。接下來,決定亞洲區間航線旺不旺,要看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製造型國家需求可不可以旺起來,11月是觀察重點。
中華民國輪船公會今天舉行會員大會,長榮(2603)總經理吳光輝指出,目前貨櫃運價反彈,但能見度還是不高,不過運價比預期好,貨量也沒有像想像少;2025年美國線及歐洲線的長約價格一定會比2024年好。陽明(2609)表示,長約還在看,每個公司有簽約個人結構不同,目前現貨市場價格高於去年同期,預計明年簽約價格可能會更高。萬海(2615)表示,北美市場船舶供需依舊吃緊,價格易漲難跌;觀察明年運價,由於航線還是要繞行好望角,雖然有新船,舊船也淘汰,要看大環境,經濟活絡貨量就增加,明年看起來經濟會比今年好。
萬海再砸重金造大船,全力擴張遠洋線版圖,有望躋身全球TOP10航商,25日宣布分別向韓國三星、現代造船廠各訂造四艘16,000TEU甲醇雙燃料貨輪,共計八艘16,000TEU甲醇雙燃料貨輪,總交易金額約14.97億~16.32億美元,以新台幣32.06元計算,共計斥資高達新台幣480億~523億元。
萬海航運逢交船高峰,今年上半年搶進高運價的美國、中東印巴、南美航線大有斬獲,分別貢獻營收28%、23%、18%,亞洲區間航線占比降至31%,翻轉萬海過去以亞洲區間航線為主要營收來源的營運結構。
SCFI指數自5月開始大幅反彈,主因需求旺季提前展開,又適逢紅海事件導致航商繞道消耗市場過剩運力所致。此外,由於遠洋線市場處於缺艙狀態,在艙位調度困難度提高之下,漲價效應有望逐漸擴散至近洋線運價。
台股16日再創歷史新高,航運族群扮演吸金指標,法人指出,紅海危機事件持續,導致航商繞道而行,有望去化部分過剩運力,倘若航商繞道好望角成為常態,則市場供需結構有望接近平衡,航商獲利、評價可望獲得提升,長榮(2603)、陽明(2609)等成長動能可期。
航海王回來了!紅海危機斷不了,貨櫃海運再現搶艙潮,貨櫃三雄13日股價再度攻高,萬海連續3個交易日攻漲停、陽明也連2日漲停,即將公布第1季財報的長榮,因法人估首季EPS「坐8望9搶10」,股價同步大漲6%,跳空突破200元至205.5元高點,貨攬業者認為,紅海危機複雜難解,至少得等到美國大選前後。
陽明(2609)、萬海(2615)受惠貨量回溫,3月營收皆繳出年、月雙增佳績,同寫2023年以來單月新高;累計第一季營收,搭配紅海漲價效應,陽明年增18.53%、萬海年增8.06%,都創去年首季以來單季營收新高。
紅海地區航道危機升溫,多家全球貨櫃航運巨擘及國內貨櫃三雄長榮(2603)、陽明(2609)、萬海(2615)紛紛宣布暫停通行、改繞行好望角。由於紅海航道的蘇伊士運河為歐亞線要道,隨著時序進入廠商新年回補庫存期、航程被迫拉長下,短期有望帶動運價提升。
海運業內大戶台驊大動作進出貨櫃雙雄,8日公告連發,著眼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左手買進長榮海運、右手賣出陽明,法人研判,台驊跳船換股是被長榮高殖利率股很香所吸引。
上海航交所公布最新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為993.21點,2023年以來SCFI指數維持在900~1,100的區間之內,大致回歸到2018~2019年疫情前時代的運價水準,顯示疫情期間塞港對運價的紅利效果早已結束,航商獲利表現也逐步收斂至疫情前的平均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