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醫務管理學會的搜尋結果,共204筆
補充保費改革因股民不滿,遭政院「踩剎車」。衛福部長石崇良7日出席研討會,秀出大會致贈的前衛生署長張鴻仁著作《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表示政策出發點是為了健保財務永續,少子化後,勞動人口不斷下降,挑戰已在身邊,不是未來。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部長的出發點絕對是好的,只是走得稍微快了一點,戰後嬰兒潮資本利得多,多繳一點保費,也是在幫助年輕的世代。
在股民的反彈下,補充保費改革緊急喊卡。中經院長連賢明今(7日)表態,健保是最重要的公共建設,大家覺得重要,但在收費上又不太願意投入資源。部長拋出意見進行改革,他希望多給部長一點肯定。有人批評這是「從股民身上吸取保費」,這是誤解,股利所得就是所得的一部分,在二代健保中,是補充性保費的重要來源。導入結算制,在公平性上面就會平衡,但若能將2萬塊的起徵點適度往上拉,影響就會小很多。
為挽救健保財務,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透露,將修法導入結算制,利息、股利、租金年總合逾2萬就起徵,避免民眾拆單規避補充保費,消息一出引起大反彈,行政院6日晚間「急踩剎車」,表示行政院長卓榮泰已指示衛福部「廣泛聽取各界意見,暫緩具爭議的規畫」。
衛福部研議健保補充保費三大改革,包括利息、股利、租金採結算制,一年累計超過2萬就需收取2.11%補充保費,引發股民大反彈。衛福部長石崇良今日午間指出,健保須重新檢討付費公平性、調整財務結構,會研究如何讓小資族保有小確幸。晚間衛福部發布聲明,強調補充保費改革仍在研議階段,衛福部會廣納各方意見,暫停有爭議的規劃。
衛福部長石崇良近日表示,將針對健保進行修法,補充保費部分將改為利息、股利、租金等,只要全年超過2萬元就須繳交,雖然醫界認為改革方向合理,但卻讓網友炸鍋,質疑股利收入不過2萬元,怎麼會變成有錢人,被政府層層剝皮。
為避免拆單規避補充保費,衛福部將修法導入年結算制,利息、股利、租金加總超過2萬元就得繳,獎金起徵點則從薪資的4倍以上,改為最低薪資的4倍以上。單筆扣繳上限,則從1000萬升至5000萬。社保司初估,結算制、獎金的改革及上限調高,將分別影響480萬人、200多萬人、1000人,為健保帶來100~200億、70~80億、6億收入。
2025年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今年11月7日將於政大公企中心盛大登場,今年主題以「醫療數位與綠能雙軸轉型」為核心,聚焦ESG永續、智慧醫院、病人安全、照護創新與健保變革5大方向。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台灣醫療正面臨人口老化、人才短缺等前所未有的挑戰,醫療改革勢在必行,盼透過醫界最具代表性的學術盛會讓各界對話,找出讓台灣醫療更具韌性的行動。
「假日急症中心(UCC)」將於下月試辦,六都同步上路,各縣市共申請設置14個點,設置於壅塞的醫學中心附近,大多為地區醫院,也有1、2家大型聯合診所。健保署將於官網設置UCC專區,包含發燒、呼吸道症狀、輕度腸胃道症狀、簡單傷口等,都能到UCC治療,部分負擔則是比照診所,收150元。
全民健保規定政府每年度應負擔健保總經費的36%,但多年來因計入原住民、中低收、身心障礙者等社福保費補助,導致健保收入「帳面達標、實質不足」。為讓健保財源更穩固,衛福部上月底修正施行細則,將社福項目排除在36%之外。8日預告期滿,近期將公告,上路日回溯至今年元旦。衛福部表示,今年健保因而短少的134億,將由政院撥補進入健保基金,明年政院預計還會再挹注138.9億。
大醫院名醫門診掛號難求,有業者看準商機,提供付費「代掛號」服務,打亂醫療市場、衝擊分級醫療。衛福部指出,除了請地方加強稽查,今年個別醫院總額上路,也正在檢討分級醫療狀況,若醫學中心輕症占比仍太高,不排除將未經轉診部分負擔,由現行醫療總費用約20%,提高至法定50%,民眾到大醫院看門診平均恐負擔2千元、甚至上萬元。
代掛號亂象凸顯分級醫療問題,衛福部不排除對未轉診赴大醫院者收取50%部分負擔。醫界認為,此舉能讓大醫院專心處理急重難罕病人,但恐造成民意波動;民團擔憂,癌症病患化療就可能長達半年以上,而行動不便者因診所缺乏無障礙設施,也無法在基層就醫,此舉恐懲罰到重症病人、身障者,導致健康不平等。
健保總額協商今年取得付費者、醫界代表達成完全共識,成長5.5%,新增600億元,總額9883.1億元。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增加的總額,將針對兩大類項目挹注預算,即解決當下醫療最急缺的護理以及兒科人力荒,護理人力費預計4年增至600億;兒科部分,針對收治0~6歲的兒科醫師,保障點值1點1元,藉此留下人才,他並承諾,明年絕對不會調漲健保費。
健保會昨上午進行總額協商,歷時十幾個小時,付費者、醫界代表達成共識,創下2008年以來首次有共識的紀錄。付費者代表版本為5.5%,醫界代表則提6.1%,雙方都以健保署的版本為基礎,原本西醫基層協商結果為兩案併陳,但其餘總額部門陸續達成共識後,西醫基層再度要求協商,約在晚間8、9點全數談完,通過總額成長率5.5%,明年總額將近兆。醫界直言,這是石崇良部長上任後執行力的展現。
衛福部近期預告訂定「115年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對象住院應自行負擔費用之最高金額」草案,同一疾病每次住院自行負擔費用上限從5.1萬元調高到5.7萬元,全年累計住院自行負擔最高額從8.6萬元調升到9.4萬元,調整幅度較前一年大增,主因是每人平均國民所得增加。草案預告60天,預計明年(2026)元旦上路,初估影響上萬人,但經濟弱勢和重大傷病者不受影響。
衛福部日前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將病人下轉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可獲700點支付點數,而接受下轉者可獲500點加算,9月1日上路,鼓勵落實分級醫療。醫界認為,新制獎勵高,但成效未定,提醒政府給「胡蘿蔔」也要給「棒子」,慢性病超過一定比例者,須重新審視醫學中心資格。
婦產科狼醫事件延燒,台北市衛生局近期公布醫師懲戒委員會結果,對指侵的黃信穎醫師廢止執照1年,對性騷多人的「C教授」陳思原則處停業3個月,被網友批評是「輕輕放下」。立法委員陳昭姿更在臉書開砲痛批官官相護,要求衛福部立即檢討,並點名醫師公會應站在病患安全的一方,卻集體噤聲。醫改會則直言,陳教授在醫界非常有威望,卻利用權勢不對等來犯行,停業3個月固然有警示效果,卻不符社會期待。
醫護人力面臨流失,行政院日前宣布明年軍公教不調薪,醫師職業工會擔憂,恐嚴重打擊基層士氣,呼籲「公立醫院要調薪,私立醫院要跟進」,衛福部更應落實三班護病比,將獎勵金擴及門診、特殊單位等非病床端護理人員。醫界強調,未來健保應提高急重難科別支付標準,並將護病比達標獎勵納入個別醫院總額成長率指標。
瑞士票房冠軍電影《失控夜班》近期在台上映,描繪夜班護理師在資源不足下,面臨病患爆滿、人力嚴重短缺、醫護身心瀕臨崩潰的極端壓力。醫界五大團體今舉辦電影放映活動,表示這不僅是電影情節,更是台灣醫療現場的寫照,呼籲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於急診、重症及基層醫療,避免醫療體系陷入惡性循環。醫療體系的失控,將是全民的代價。
醫療體系崩壞、醫事人員紛紛出走,加上藥價、缺藥等問題長年未解,衛福部長邱泰源被點名是內閣改組人選,據報導將由健保署長石崇良升任。醫藥界人士認為,他兼具政策經驗與專業判斷力,相信能帶領衛福部解決當前醫療體系的三大挑戰。
個別醫院總額今年陸續實施,台北區醫院是否因新制出現醫療人球備受關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全國醫院第2季點值達1點0.97元,台北區超過0.9、台大醫院就超過0.95,未出現減診、漲掛號費等狀況。醫界呼籲,未來健保總額成長率應維持5.5%以上,確保財務充足,避免發生醫療人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