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醫學研究的搜尋結果,共433筆
隨著全球醫學研究逐漸重視療後營養補充概念,宏潤生技亦投入營養補充的研究方向,希望能為病友與素食族群提供更多安心選擇。宏潤生技歷經八年多研發,推出專利成分「銀杏果黃金蟲草」,並攜手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與國防醫學大學進行產學合作,致力探索「銀杏果黃金蟲草」在醫學等領域之創新研究與應用潛力。
輔仁大學今(6)日舉辦「從諾貝爾獎到AI-人工智慧如何影響科學與醫學領域」國際論壇,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James E. Rothman演講,以時下最受關注的「AI對生物醫學研究、臨床診療與人文倫理的影響」,包括梵蒂岡樞機主教涂克森、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等人,對於AI運用進行多方討論與未來可能,現場精彩對話也獲得滿座觀眾掌聲。
敗血症是危及生命急重症,但傳統細菌藥敏試驗耗時長,醫師只能先憑經驗選擇抗生素,可能導致初期治療未涵蓋實際致病菌。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教授李建璋帶領研究團隊,以AI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菌抗藥性即時預測」,榮獲美國感染症學會Abstract Award首獎,並為四篇最佳論文之首。
技嘉(2376)子公司技鋼科技今(5)日宣布,全部推出的GIGABYTE XL44-SX2-AAS1 NVIDIA RTX PRO伺服器正式在全球上市。技鋼指出,此一系統整合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本GPU、NVIDIA BlueField-3 DPU、NVIDIA ConnectX-8 SuperNIC與NVIDIA AI Enterprise軟體平台,實現運算、網路與軟體層的整合,加速由資料到AI的完整工作流程。
桃園市中壢區一名55歲女子與丈夫爭吵後,突然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情,經檢查確診為暫時性全面性失憶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兼任主治醫師邱詡懷指出,該病初期表現與中風、癲癇或其他神經疾病相似,若患者出現反覆詢問相同問題、無法記住剛才的對話、失去方向感等情形,應立即就醫。
歌后坣娜本月16日病逝,原先外傳是「不死癌症」之稱的紅斑性狼瘡導致,但身邊友人透露,實際上坣娜是因為胰臟癌而離世。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因早期無症狀難發現,加上復發率又高,發病率幾乎等同死亡率。對此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就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出胰臟癌的唯一機會,且年過50歲的人要格外小心。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亭芬與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傅淑玲、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林口長庚醫院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找到癌症化療藥Doxorubicin心臟毒性造成病人承受心臟功能衰竭風險的解方,透過柑橘萃取物-橙皮素(Hesperetin)有機會緩解這項副作用,又不影響小紅莓的抗癌療效。
一名年輕上班族每天都要咀嚼好幾杯的冰塊,近幾個月來發現身體異常疲倦,爬樓梯氣喘吁吁,還因精神不濟,工作效率直線下降,就醫後被診斷出缺鐵性貧血。林口長庚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提醒,「食冰癖」屬一種廣泛的「異食癖」,當有這個症狀時,就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警訊。
國軍左營總醫院21日舉行「潛水生理訓練中心大樓」落成啟用典禮,象徵國軍在「潛水生理訓練、醫學」領域邁入嶄新里程,不僅提升潛水訓練量能,也展現軍醫體系在戰備與訓練能量上的顯著進步。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在極端氣候影響下,過高、過低氣溫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及死亡風險,尤其極端高溫環境下,女性患者更成了高風險群。
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溫之下,全球各地天災不斷,民眾健康也深受威脅。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極端高溫或低溫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與死亡風險,達1倍以上,尤其亞洲族群更容易受影響。
極端氣候影響下,全球各地天災不斷,民眾的健康也深受威脅。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極端高溫或低溫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與死亡風險達1倍以上,尤其亞洲族群更容易容到極端氣候影響。
台灣大學在教育部「國家重點領域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的支持下,今年成立人工智慧頂尖研究中心及先進生醫研究中心。台大校長陳文章表示,人工智慧與精準醫學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兩大關鍵領域,台大未來將透過2大中心平台,打造國際學研樞紐,提升台灣在全球科技與醫療健康發展的地位。
為緬懷創辦人王永慶先生的卓越願景,並勉勵長庚人持續追求創新與卓越,長庚醫療體系每年舉辦「長庚醫學週」,作為體系最具代表性的年度學術盛會。今年邁入第十七屆的2025長庚醫學週,於10月16日至19日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盛大舉行,主題為「癌症醫學領航:創新、挑戰、卓越」。為期四天的活動吸引超過2500位國內外醫療專家、學者及青年研究者齊聚,深入探討當代醫學教育、癌症治療、實證研究與智慧醫療等前沿議題。
元智大學10月2日舉辦「醫護學院揭牌典禮」,由廖慶榮校長主持,象徵學校在智慧醫療教育發展上邁出重要一步,典禮氣氛熱烈,現場師生與貴賓共同來見證元智邁向理工與醫護跨域融合的新里程碑。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教授坂口志文共享殊榮,3人研究成果揭開人體「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奧秘,如同免疫系統中的「看守者」,避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未來可望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第一型糖尿病、器官移植等臨床治療。
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出爐,由美國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教授坂口志文共享殊榮,三人研究成果揭開人體的「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奧秘。國內專家分析,調節性T細胞就像是免疫系統中的「看守者」,有如踩下煞車,避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目前全球有非常多相關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未來可望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器官移植、第一型糖尿病等領域。
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桂冠得主在台灣6日傍晚5時30分於瑞典揭曉,美國學者布朗柯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坂口志文共享殊榮,關鍵在於坂口30年前發現的人體「調節性T細胞」,有如「保全人員」阻止免疫細胞攻擊人體。諾獎委員會揭曉結果前一一致電得主,第一時間僅聯繫到坂口志文,74歲的坂口強調這是極大光榮。他原以為要等到相關研究具備更成熟的臨床應用後才可能獲獎,因此頗感意外。
台大醫院新任院長余忠仁,不僅是胸腔科、重症醫療專家,私下也是一名運動好手。他挺過SARS、新冠疫情,幫助過重症患者解決疑難雜症,但高壓的生活並沒有壓垮他。雖然公務繁忙,但每周都要求自己至少運動90分鐘,重訓、TRX都是他的熱愛項目,平日則靠走動,維持活動量。賴清德總統推動健康台灣的其中一項目標,是2030年增加141萬身體活動人口,他也勉勵民眾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