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量化研究的搜尋結果,共11

  • 清華學霸翻車!炫富「7億年薪」慘遭美國政府追捕中

    清華學霸翻車!炫富「7億年薪」慘遭美國政府追捕中

    學霸大翻車!中國大陸男子吳艦(Jian Wu)居住在美國紐約,過去曾在小紅書曬出2350萬美元(約7億新台幣)年薪,結果被美國政府盯上,如今面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的民事刑事雙重訴訟,目前正在逃亡中。

  • 高息ETF換股 外資:創造短線機會

    高息ETF換股 外資:創造短線機會

     台股5月天除瀰漫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COMPUTEX的科技氛圍中,規模愈來愈龐大的ETF換股大秀也磨拳霍霍,瑞銀證券銀量化研究團隊最新預測00940、00878潛在增刪成份股,緊盯題材熱度與交易機會,相關個股勢必成為人氣指標。

  • 實習生月薪67萬!比聯準會主席、英相還高 神祕集團曝光

    實習生月薪67萬!比聯準會主席、英相還高 神祕集團曝光

    美國量化交易與投資管理集團簡街資本(Jane Street Capital)的優渥待遇引發高度關注,實習生年薪達25萬美元(約新台幣804萬)換算月薪2.09萬美元(約新台幣67.24萬)直接超越聯準會主席及英國首相的薪酬水準。

  • 實習生月薪67萬!比聯準會主席、英相還高 神祕集團曝光

    實習生月薪67萬!比聯準會主席、英相還高 神祕集團曝光

    美國量化交易與投資管理集團簡街資本(Jane Street Capital)的優渥待遇引發高度關注,實習生年薪達25萬美元(約新台幣804萬)換算月薪2.09萬美元(約新台幣67.24萬)直接超越聯準會主席及英國首相的薪酬水準。

  • 新北小內閣異動再掀藍綠戰   張愛晶說話了

    新北小內閣異動再掀藍綠戰 張愛晶說話了

    新北市政府今(12)日公布新人事案,新北市新聞局長張愛晶將在15日卸任,由目前在市長室服務的李利貞接任。民進黨團批評李利貞行政背景不足,只是為了競選新北市議員鋪路;張愛晶回應「用人唯才」一向是市府不變的原則,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應正向理性看待人事案。

  • 統一證培育量化交易人才 暑期實習計畫28日截止報名

     統一證券「113年量化交易策略暑期實習計畫」開跑,實習期間為7月8日起至9月6日,報名收件截止至6月28日,因應數位科技來臨,統一證券致力於深化各項金融商品交易及造市,持續培育有潛力的量化交易人才,提供研發及實踐量化交易策略的機會,培養其對於市場分析、各項衍生性金融產品的交易及造市,提升量化研究與交易技能。

  • 大摩連十年蟬聯《機構投資人》亞洲研究團隊榜首

    摩根士丹利在《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最新揭曉的全亞洲研究團隊排行榜中再次榮登榜首,成為該排行榜超過30年評選歷史中,首家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的公司,締造史無前例紀錄。

  • 推展觀光文化最有感!黃偉哲施政滿意度近7成  「20到29歲」最高

    推展觀光文化最有感!黃偉哲施政滿意度近7成 「20到29歲」最高

    崑山科技大學量化研究中心針對地方政府施政績效表現進行新一波民意調查,9日公布台南市施政滿意度等民調數據,其中近7成市民對「黃偉哲市長施政表現」感到滿意,超過8成市民對台南有光榮感,各年齡層當中,又以20至29歲滿意度最高,近8成5對黃偉哲表示滿意。

  • 海納百川》舉世文明 唯獨民進黨不知廉恥(劉東皋)

    海納百川》舉世文明 唯獨民進黨不知廉恥(劉東皋)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一席「108課綱是無恥課綱」的講話,引起社會議論。引發議論之前,早在一些群組中便先引發眾多共鳴,在媒體迅即發酵後進而又引出一堆站在執政黨立場的名嘴們攻訐這是黨國教育餘毒。台灣人之知恥與無恥,正好從中有看出一些端倪。

  • 國戰會論壇》台灣從數位落差到AI落差(蔡哲明)

    國戰會論壇》台灣從數位落差到AI落差(蔡哲明)

    OpenAI聯合創始人阿特曼歷經宮廷內鬥後以「官復原職」收尾,OpenAI是否已經發展超越人類的「通用人工智慧」,也隱含了科技發展過度與人類生存危機議題,相較各國進階討論AI發展憂喜參半之際,聚焦在整體發展上的全方位衝擊;相較台灣政府與民間似乎在AI發展陷入「科技貧戶」窘境,促成在AI科技上與鄰近國家的「數位落差」。

  • AI問答回饋不一定正確 7成錯誤資訊變成人類記憶

    AI問答回饋不一定正確 7成錯誤資訊變成人類記憶

    現今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在線上語音型智慧助理Google Assistant、Apple Siri或ChatGPT等AI對話引擎互動,但人工智慧反饋訊息是否全都可信呢?台大心理系跨國研究團隊發現,人類會在與提供不實資訊的人型機器人交流後,將約7至8成機器人所提供的不實資訊,錯誤地指認為真實資訊。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20日出版的頂尖國際期刊《美國心理學家》,對大眾與AI對話引擎的開發者提出警告。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