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針灸治療的搜尋結果,共54筆
吃硬的食物或過度張大嘴巴會出現「喀喀」聲響與卡卡不適感,有可能罹患「顳顎關節障礙」。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趙念廷表示,此疾病多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成人盛行率可達3成,可先使用針灸治療,再依個人體質搭配中藥,就能達到活血舒筋、加速康復的效果。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規律,不少女性面臨月經周期紊亂、經痛嚴重等困擾。一名32歲王小姐,近半年月經不規律,周期延長至35~45天以上,且經血量偏少,伴隨經痛與手腳冰冷而求助中醫。經中醫辨證,屬肝氣鬱結、脾腎不足體質,以中藥調理、針灸治療為主,並配合「月經周期療法」分期調整。
「明明睡滿八小時,醒來卻還是累得像沒睡過。」失眠已是現代人的常見困擾。中醫師表示,失眠不只是「睡不著」,而是身體失衡的訊號。雖然西醫提供藥物能緩解,若搭配中醫調理體質,更能找回自然入睡的能力。
新竹市20歲女性近來左側耳朵突然聽不清楚,向新竹市蔡宗璟中醫診所院長蔡宗璟求診,經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患者擔心左耳聽力無法完全恢復,所以尋求中醫的治療,經由針灸與開立中藥雙管齊下的治療後,患者在2周後聽力完全恢復。
頭份市73歲陳姓阿嬤(化名)長期照顧罹患多發性硬化症併視神經脊髓炎的24歲孫子。孫子因病視力不佳、行走不穩,治療期間阿嬤意外跌落受傷臥床,祖孫兩人行動不便就醫,家庭承受巨大照護壓力。
1位70歲的女性長輩長年深受「咬牙切齒」困擾,牙齒會不自覺快速咬合顫抖,雖曾治療但症狀始終未見顯著改善,最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姵潁發現其因長期焦慮以及壓力大,診斷為顳顎關節症候群,經過1個月的中藥及針灸治療後,症狀明顯減輕,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
72歲資深女星石中玉,過去憑著火辣身材、百變造型在秀場紅極一時,更曾靠模仿崔苔菁《愛神》紅遍全台,一天狂賺18萬。如今,她向《中時新聞網》證實「今年初罹患帕金森氏症,目前手、嘴不自覺狂抖動、舌頭還往外跑」,甚至講話都有些困難,令人相當不捨。
一名75歲婦人因認知與記憶功能顯著退化,4年前開始接受失智症治療,但病情持續惡化,已無法記得子女名字,且行動力衰退須仰賴輪椅代步,甚至進食時也無法順利張口或咀嚼。家屬帶著婦人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經評估後,診斷為中重度失智症,考量其平日多由安養機構照護,且已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經過醫病溝通,建議採取每周2-3次針灸作為輔助治療,在持續1年以上的針灸治療下,雖無法恢復早期的認知與自主功能,但能夠簡單口語對答,也可配合刷牙與進食,在他人扶持下可短距離行走,且1年多來她未曾住院,也未使用鼻胃管或尿管,改善生活品質。
花蓮王姓男子3月上班途中遭遇嚴重車禍,且右頸靜脈被碎裂車體割斷一度失去生命跡象,當時路過的花蓮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見狀遂上前搶救、協助送醫,王男經搶救後雖撿回一命卻可能成為植物人,醫療團隊不放棄希望,透過中西合療及職能治療利用2個月幫助他清醒、重生,能簡單活動,日前他在醫院協助下坐在輪椅上向救命恩人們獻花致謝,也感謝日夜守在病榻旁的媽媽。
據《鳳凰網》報導,今年4月15日中午,中俄邊境城市黑河,市中心的華富商場——俄羅斯人在黑河最愛逛的購物中心——俄羅斯薩哈林州居民尤麗亞張開嘴,向作者展示自己「新鮮出爐」的一口雪白整齊的牙齒。幾小時前,她剛在黑河一家民營醫院完成了「3D二氧化皓全瓷牙修復手術」。
遭棄養的牛頭㹴車禍重傷癱瘓,嘉義縣家畜防治所救治,經針灸、復健後重生,能靠特製的復健車走路了,被取名「小美」,已由動保人士阿娥姐收養,嘉義縣政府頒發感謝狀致謝阿娥姐及提供醫療資源的嘉義大學。
彰化1名56歲陸姓婦人和孫子玩耍時,被孫子手肘撞到右胸,她順手一摸發現有一腫塊,一開始以為是因被撞才腫脹,不以為意,但腫塊卻過了2星期還沒消,讓她不放心而到醫院檢查,經檢查竟發現是初期乳癌,孫子這一撞,讓她得以發現乳癌腫瘤,讓陸女後來覺得真幸運。
不只是新冠病毒會改變味覺!彰化1位60歲許男罹患胰臟癌末期,因味覺異常轉變,入口的東西即使是甜食也覺得很鹹,讓他食不下咽,半年內,體重也從55公斤瘦到38公斤,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指出,這是癌症患者常見的惡病質,患者透過中藥和針灸治療提升食慾,慢慢回復味覺。
口臭是火氣大?一名男性長期受口臭困擾,嘗試多種方法仍反覆發作,中醫認為口臭主要涉及胃、脾、肝、肺等臟腑功能失調,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食療、針灸等。患者在改變飲食習慣並配合湯藥與針灸治療後,口臭顯著減輕。
為提供臥病、失能及末期病人更全面的居家醫療服務,衛福部苗栗醫院推出「居家中醫」服務,由中醫師喬韻文領軍醫療團隊,結合中西醫提供個人化居家照護,深獲民眾好評。服務內容包括中藥調配、針灸治療與健康諮詢,加強長者健康守護。部苗院長徐國芳表示,將繼續推動居家醫療服務,提供社區民眾更完善的照護。
健保署去年7月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盼讓更多病患在舒適的家中接受治療,未來還會強化在宅急症照護與居家安寧、長照的銜接。在彰化,有一家以居家醫療「員自宅」聞名的醫院。一名83歲腎病老翁,生前交代兒女,想快樂地走,接受在宅急症照護後,也接續居家安寧,人生的最後時光全家聚集,一邊看著農產品的收成,一邊接受治療,最後在夢中離世。對他一家而言,解脫比解救重要,死亡的那刻,並沒有太多的悲傷,而是溫暖的。
近日台南一名女子前往中醫診所看診,並接受針灸治療,不料竟演變成氣胸,她還說自己進醫院插胸管治療,並將整個過程PO網,呼籲網友針灸前需要做好了解。其實過去也有針灸造成氣胸的醫療糾紛,有其他中醫師指出,斜方肌上的肩井穴,或是上斜方肌很多地方,只要垂直皮膚進針大約一吋就有可能戳到肺尖,一般經驗少的中醫師不太會對這些部位下針。
一名59歲陳姓男子罹患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3天內左耳聽力銳減,經耳鼻喉科、高壓氧中心及中醫科會診,啟動雞尾酒式(合併)療法,多管齊下治療,2周內恢復左耳聽力,醫師提醒,「耳中風」好發於秋冬之際,病患以壯年為主,9成患者找不到病因,應把握1周內黃金治療期,回復機率較高。
今年流感重症、死亡創10年新高,台南一名7歲女童確診小兒A型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一度住進加護病房插管,經治療後雖趨穩,但拔管後意識未恢復,認知功能受損甚至認不得人,進食仰賴鼻胃管,家屬為就近照顧將女童轉至奇美醫院,以針灸輔助治療,在中西醫治療約3周,已逐步恢復認知功能,目前順利返校上課。
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主任張清貿,執業至今14年,專精中醫治療「修格蘭氏症」,即俗稱乾燥症,深信中、西醫間並非鴻溝,可透過科學、客觀研究有效對話,讓中醫治療更精準。他將自己從醫以來看過千名乾燥症患者舌診資料建置資料庫,結合AI設計平台,拍照比對舌質舌苔、舌色,就能判斷是否為乾燥症患者,盼未來造福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