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隆中對的搜尋結果,共13筆
在中國5千年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4位令人驚嘆的「奇人」,他們橫跨2千年時空,間隔約5百年,卻都展現出近乎預知未來的智慧與洞察力。《搜狐網》歷史專欄指出,戰國的鬼谷子、三國的諸葛亮、唐代的袁天罡、明初的劉伯溫,各自以不同方式左右時局,成為「知天命」與「見未來」的象徵。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持漢獻帝,以皇帝之名掌控諸侯,建立強大的政治資本與軍事優勢。在這種局勢下,劉備卻未打出「清君側」的旗號反制,原因並非不忠,而在於這一政治口號本身具有高度風險:既容易被視作挑戰皇權,又無法實質制衡曹操。在權力、忠義與生存之間,劉備選擇謹慎行事,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以長期聯盟與穩固根據地為核心,而非正面對抗,保全自身。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去世,諸葛亮悲痛流淚;然而當張飛之子張苞英年早逝時,諸葛亮竟因過度悲傷嘔血昏倒,這背後並非單純的情感波動,而是源於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憂慮,因為趙雲雖為老將,其死可預料,張苞卻承載蜀漢後期的希望,他的離世不僅是個人悲痛,更象徵國家未來的不確定性。
民間流傳一句頗具玄機的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意指若曹操麾下謀臣郭嘉未早逝,劉備或無力翻身,諸葛亮也未必能出山,巧妙的是,這句話還有鮮為人知的下半句:「孔明北伐,冢虎崛起」,不僅串連起三國兩大智者的命運,也隱隱道出三國最終歸晉的歷史軌跡。從郭嘉之死到諸葛北伐,再到司馬懿崛起奪權,三國終局早有伏筆。
東漢末年時期,有3個著名的計策,不僅長期為後世所稱道,亦影響江東孫氏與劉備集團的發展,即《江都對》、《榻上策》與《隆中對》。同時期的曹操陣營,雖無同名策略典籍,卻有荀彧、毛玠等人提出一套穩固北方、再圖南征的完整戰略。然而,我們能否經古籍經典並從中借鏡,探討在國家治理與安全布局上,如何夾縫中求生,以因應當前複雜多變的區域情勢。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勢掌握荊州,展開勢力擴張,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分權中,張飛與趙雲皆握有實權,而關羽卻只得一紙「虛職」。表面上似乎待遇不公,實則暗藏劉備高明布局。這場看似不公平的分封,其實是劉備鞏固荊州、布局中原的關鍵一步,也揭開三國權力結構背後的戰略玄機。
在三國三分天下的格局中,蜀漢無論從人口、地盤、軍力來看,都是最弱的一方。然而,自古至今,蜀漢卻擁有最多的粉絲與關注度。相比勢力更雄厚的曹魏與東吳,為何偏偏是蜀漢最受人喜愛?《搜狐網》歷史專欄分析原因,不僅在於其傳奇人物劉備與諸葛亮的高人氣,更與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息息相關。
劉備一生雄心勃勃,文臣如諸葛亮、武將如關羽、張飛、趙雲,資源與人才皆不缺,卻始終未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究其根本,其實龐統早在臨終前就曾指出「隆中對」戰略的致命缺陷,提醒劉備荊州難以長久,應轉而深耕益州、進取漢中,才有望與曹操抗衡。然而這番話,劉備未能深思,諸葛亮亦未徹底理解,最終蜀漢錯失良機,走上衰敗之路。
三國時局變化莫測,謀略如同戰場利器,一個錯誤決策就可能導致整個國家的覆滅。劉備帳下的兩大軍師諸葛亮與龐統,素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譽,然而在蜀漢發展關鍵的戰略分歧中,龐統的先見之明卻被忽視,最終導致關羽戰敗身亡、荊州失守,蜀漢元氣大傷的悲劇。多年後,諸葛亮臨終前回想此事,自嘆當年誤判戰局,錯失了良機。
中華五千年風雲人物輩出,謀臣將相各展神通,有人智計百出翻轉天下,有人隱居教徒卻影響歷代格局。近日《搜狐網》盤點中國史上十位「神人級」智者,從軍事、政治到陰謀術數,個個都曾改寫歷史。讓人驚訝的是,諸葛亮僅排第六,鬼谷子也不是第一,究竟誰才是真正「封神」的第一謀主?看完這份榜單就懂了。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最膾炙人口的情節之一,諸葛亮憑一曲古琴與兩名童子,便讓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撤退,形象神化之餘,也讓人疑問重重:身經百戰的司馬懿真會如此輕易受騙?而那兩名無名童子,竟成為整場心理戰的關鍵主角。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貪遭起訴、羈押禁見後請辭,民眾黨規劃2月改選黨主席,除代理主席黃國昌外,前立委蔡壁如也在昨晚壓線登記參選,引發討論。蔡壁如宣布參選黨魁後,在臉書發文「偶遇老道長」要幫台灣民眾賜福,也預告會到各地走春拜年,可以跟她拿「避邪祈福符」。
就中華民國國安局的公開資料,蔡局長是政府遷臺20任國安局局長中任期時間第五長的局長(2009年3月11日~2009年4月30日代理;2009年5月1日~2014年5月11日正式),但綜觀在卸任後,仍能秉其專業的素養,持續在民間學界對政府提出國安建言的,就屬他這位第14任國安局長,與任職的第9任丁渝洲局長(1999年2月1日~2001年8月15日);對於這點,他自認完全係基於個人專業對國家安全研判的自信,讓他在退休後仍願意站在第一線,向政府及全體國民提出對國安政策的看法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