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雙邊貿易協定的搜尋結果,共74筆
外交部長林佳龍3日於社群平台發文指出,日前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長史坦(Josh Stein)率領經貿訪問團來台,除了與總統賴清德對談,也來到外交部與他會晤。他表示,台灣在美國「AI行動計畫」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且與北卡州形成高度互補,期許雙方能更進一步鏈結資金、技術與人才,協助台灣產業布局美國市場,讓台美兩國互利互惠,共創繁榮。
總統賴清德昨(31)日下午接見「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長史坦(Josh Stein)訪問團」,期盼未來雙方強強聯手,持續在經貿關係、生技醫療、電動車、人工智慧等領域合作,在雙方共同努力下達成互利雙贏的成果。
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21日經由國會指名選舉正式上台,首當其衝的頭疼難題之一是要處理通貨膨脹引發的民怨。分析人士認為,支持核電的高市會推動加速「核能復興」,重啟核反應爐增加核電比例是降低進口昂貴發電燃料的關鍵所在。除了日本自身對於重啟核電的內部壓力,外部也有棘手問題待解。
總統賴清德日前受外媒訪問時表示,希望敦促日本與台灣達成雙邊貿易協定,並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而今挺台的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後,是否更有望推動目標?外交部回應表示,台日經貿關係緊密,產業互補性高,期盼日本持續發揮領導力,給予更大的支持、協助,相信台日若能達成雙邊協議是件互惠互利的事。
美國對等關稅衝擊紡織業等傳統產業,紡拓會祕書長黃偉基1日表示,台灣紡織業者同時面臨美課對等關稅,以及大陸原料低價競爭,可說腹背受敵,再加上市場轉移,印尼、越南都與歐盟簽FTA,紡織業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壓力還會更大。此外,勞動部也公布最新無薪假統計,共398家、8505人,雖較前2周緩增,仍需再觀察。
AIT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讓獨派大嗨。在美中貿易談判之際,美方選在此時拋出的對台政策,無疑的只是政治上的戰略和籌碼。無論如何,美方「一中政策」並未有改變跡象,台灣與其糾結於歷史詮釋,不如務實地研擬台美關係因應對策,以及如何拓展對外關係。
美中經貿會談15日進入第二天,美國民主黨議員已先行致函政府官員,要求川普政府在談判過程向中國大陸施壓,以遏制後者生產過剩問題。
韓國總統李在明25日將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首次會晤,期間焦點包括北韓核武、雙邊貿易協定及安全議題。與此同時,韓聯社18日綜合多方消息透露,李在明計畫於25日前後派遣特使團訪問中國,釋出其在維持對美關係之際亦重視對中關係的訊號。據悉,特使團將會見中國外長王毅等中方高層,並將轉交李在明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筆信。
美國對印度商品的50%關稅27日將上路,原定本月25日至29日訪問印度的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已取消對新德里的訪問行程,這將推遲擬原定的美印貿易協議的談判,也粉碎美國27日起取消對印度商品加徵關稅的希望。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周二強調,「中國投資美國」這個條件,不可能納入任何雙邊貿易協定。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川普政府一頓王八拳連招,把其亞洲關鍵盟友印度給整不會了,哥倆最近關係鬧得有點僵。8月6日,港媒《南華早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隨著美印貿易摩擦升級,川普擬於今年秋天對印度進行的高調訪問,其成行可能也趨於不確定。
就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要對印度進口商品課徵25%關稅後,他周四又在自創的「真相社群」(Truth Social)投下震撼彈說,美國和印度「幾乎沒什麼生意往來」,與俄羅斯更是「幾乎根本沒有商業往來,就那樣繼續下去好了」。他並直言:「我不在乎印度和俄羅斯做什麼,它們大可以帶著自己的『死經濟』一起完蛋。」
眼見8月1日對等關稅大限逼近,各國抓緊時間加快談判速度,希望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日韓貿易代表相繼赴美協商,馬來西亞力爭關稅降至20%,菲律賓總統也將與川普會面促成互惠協議。泰國則進入最後談判階段,期盼數日內敲定協議。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20日抵達華府展開三天訪美行程,他21日已與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及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會面,22日將前往白宮與川普會面。他此行目的是推動雙邊貿易協定並與川普討論國防合作。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向20個國家寄出信件,告知他們新的關稅稅率並稱這些稅率等同於「貿易協議」。不過,實際上真正達成協議的,可能反而是那些沒有收到信件的國家,如台灣、印度或是瑞士。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於7月9日截止。英國《金融時報》1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在大限臨近之際,川普政府正調整談判策略,從尋求全面互惠協議轉向分階段協議,以期迅速取得成果,並避免對部分國家恢復開徵高額關稅。目前看來,美國與印度、歐盟的談判都在朝這方向走。
印度經濟表現亮眼,公股銀行指出,印度在經濟成長、通膨數據、企業獲利等多項指標均優於預期,加上政府積極推動本地製造業發展政策,吸引全球企業投資,預期將成為全球供應鏈移轉下的受惠者,建議投資人可分批布局印度股市,參與長期向上的市場。
產業實質受到川普關稅的衝擊,台美貿易諮商的進度又不明確,台經院最新調查三大產業廠商對景氣的看法,連續4至5個月持續看壞。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24日表示,台灣和美國的貿易諮商不是只有關稅的問題,還有非關稅障礙的問題,如國內租稅、美輸台配額、規格限制等,然而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比較緊張應該不是對等關稅,而是「232關稅」(國安調查),涉及半導體、伺服器輸美,影響會比較後面。
川普7月9日關稅豁免期大限將屆,但據印度媒體報導,莫迪政府對基因改造食品有所顧忌,拒絕調降大豆、玉米等美國進口農產品關稅。美印貿易談判遇阻,若協議破局,印度輸美產品將面臨26%對等關稅。
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指出,如果美國對台灣採取《232條款》措施,對晶片或相關產業課徵關稅的話,反而不利台灣半導體產業或資通訊產業到美國投資。他說,台積電基於客戶需求已前往美擴大投資,相信台積電的產業鏈也會跟著過去。與美談判,他說要從零關稅開始對話,並展現將推動簽署台美雙邊貿易協定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