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預防失智症的搜尋結果,共76筆
失智症是一種令人心碎的疾病,不僅影響全球約700萬人,也深深影響著他們的親人,最近專家們發現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感」不僅能帶來心理滿足,還可能成為預防失智症的重要關鍵。
楊麗音在客家電視台《阿婆非死不可》飾演失智阿婆「春妹」,以「主觀視角」呈現失智患者的妄想、困惑與情感,精湛演出獲得金鐘60迷你劇集視后入圍。她受訪時笑說,第一次看劇本時「荒誕又跳Tone」,完全不照常理出牌,她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經驗,跟導演深入溝通討論後,以黑色幽默手法呈現「腦海中的世界」。
楊麗音在客家電視台《阿婆非死不可》飾演失智阿婆「春妹」,以「主觀視角」呈現失智患者的妄想、困惑與情感,精湛演出獲得金鐘60迷你劇集視后入圍。她受訪時笑說,第一次看劇本時「荒誕又跳Tone」,完全不照常理出牌,她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經驗,跟導演深入溝通討論後,以黑色幽默手法呈現「腦海中的世界」。
如廁過後養成觀察排泄物特徵的習慣,有可能就此發現健康問題早期徵兆,提前攔截防治。瑞典一項13萬人研究發現,尿液一項細微的變化很可能是失智症警訊,發生率增加至多達37%。
威而鋼不只救小頭,連大頭都能救?泌尿專科醫師黃維倫表示,多項研究發現,威而鋼可能促進神經突觸生長,抑制腦內Tau蛋白異常磷酸化,可降低69%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男女都有效,但需服用20次以上,才有明顯保護力,但他強調,目前研究雖然樂觀,但尚未釐清服用劑量,且威而鋼也有其副作用,服藥前務必經過醫師評估。
為提升高齡長者的飲食品質與生活尊嚴,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月前舉辦「銀領食尚苗栗好味」料理競賽,本次競賽分為社會組與校園組,並依長者飲食習慣區分葷食及奶蛋素,共吸引36支隊伍熱情參與,充分展現創意與專業,為長者餐桌注入嶄新風貌,22日由縣長鍾東錦頒獎表揚,提供長輩更貼切的飲食需求。
面對失智症人口逐年增加,為延緩及預防失智症,奇美醫院護理部透過國際期刊2024年統計失智症14項危險因子,與在地廟宇信仰文化結合,首創把神明廟宇籤詩結合醫療衛教的「護腦聰明籤」 ,今年8月問世以來獲熱烈回響,後續將協助推廣至全台南廟宇。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健忘」成為不少長輩掛心的問題。醫師提醒,正常老化原就會伴隨記憶力下降,但若已影響到購物、理財、煮飯以及交通等日常功能,就要留意是否進入「輕度認知障礙」,這正是預防失智症的黃金時機。
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國衛院宣布將發布失智風險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除了及早控制14項可控風險因子外,更提出「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全方位護腦五守則,積極落實健康管理,將可有效延緩或預防失智症。
近年來有「吃油防失智」的說法,又以椰子油最受矚目。對此,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這缺乏實證數據,而且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高,「類似豬油的概念」,卻比豬油的飽和脂肪酸還要高,吃多了可能會塞住血管,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是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反而是反效果。
關於失智症的預防與因應,2007年就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除了從注意飲食、運動、擴展社交等方面著手外,針對不同年齡層,日本專家有不同的失智症預防重點建議。
高齡化社會結構下,預防失智症成為重要議題。研究發現,騎腳踏車這種簡單易行的有氧運動,能減少失智與認知功能退化風險,最高可達35%,尤其是老人騎腳踏車通勤或採買的習慣,有助保有日常移動能力、維持社交與加強空間認知,都是非藥物性的預防失智手段,比走路更能強化大腦功能。
預防失智症與認知退化,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課題,醫師陳志金表示,面對這場「記憶流失風暴」,日常的防禦部署相當重要,從飲食、運動、睡眠、社會連結、避免有害物質都是關鍵,這些介入彼此相互影響,例如運動可改善睡眠與抗壓性,良好睡眠又可以促進白天活動能量、落實飲食計劃,避免酗酒則可改善睡眠品質,進一步維護認知健康。
想要預防失智症,從餐桌做起可能是一條有效的路。台中市維新醫院院長許景琦以美國營養學會1萬8千多筆樣本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地中海型飲食」及「抗發炎飲食」與降低阿茲海默症相關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尤其對男性及非西班牙裔白人族群效果顯著。
做惡夢不僅是壓力、焦慮的表現,還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醫師黃軒指出,頻繁的惡夢除了有加速老化、早逝風險外,還可能是失智症前兆。除了普遍的健康風險,特定內容的惡夢,如溺水與窒息、被追趕卻跑不動、身體部位被攻擊,也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線索。
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沒有因為醫療進步而減少死亡人數,反而因為人口高齡化而越來越嚴重,預估到2040年將成為全球前三大死因之一,將是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課題。藝人林葉亭分享爸爸失智7年來的心路歷程,家人們從沮喪到接受,再轉念成感恩的心情,共度了全家人關係最緊密的時光。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6月18日邀請台中榮總神經外科權威、李綜合醫院體系總院長李旭東醫生,主講「大腦的防盜術:如何保護你的“大腦財寶”」, 深入淺出解析失智症的類型、症狀、治療方式與預防方法。講座吸引近400人聆聽,網路觸及人數近8000人,反映大眾對腦部健康議題的高度關注。
前衛生署長林芳郁是國際醫界公認的心律不整及瓣膜整形手術權威,他的妻子、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表示,近期將成立「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並透露林芳郁罹患失智症,令外界十分意外。專家指出,其實只要活得夠久,就有機會得到失智症,80歲以上者約有四分之一罹患失智症,預防失智症,建議民眾要及早控制三高,保持充足的睡眠、運動,並維持人際互動。
人人都怕老了會失智。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發現,如果40歲前,不好好鍛鍊肌肉、強化肌力,60歲以後會提高失智症風險,尤其是女性風險更大,建議要保護好大腦,平日應做舉啞鈴、伏地挺身、深蹲等讓強化肌力的運動,不只讓肌肉更強,更能預防失智症。
薑黃是近些年來相當受歡迎的食材。營養師呂美寶表示,薑黃富含薑黃素等營養成分,有助於抗發炎、預防失智,若想提升吸收率,建議搭配油脂一起烹煮;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則提醒,薑黃雖可能具有預防失智症與有助長壽的潛力,不過,若是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的人、膽結石患者與孕婦,則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