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騰訊控股的搜尋結果,共44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企查查APP顯示,近日,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費。案件流程顯示,此前,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達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等因此案被強制執行1.86億元(人民幣,下同)。
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及團隊18日發表最新觀點,維持對A股和H股的超配評級,預測未來12個月兩個市場的潛在上行空間分別為8%和3%,除建議投資者逢低吸納,具體也看好「中國民營企業十傑」、AI、反內捲及股東回報等主題。
綜合陸媒報導,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所持有的多家公司股權被凍結,合計約人民幣(下同)4.9億元。
在美國宣布針對輝達出口到大陸的「降規版」H20 AI晶片發出禁令後,傳出輝達正在研發符合禁令且可出口到大陸的新降規版晶片,樣品最快於6月推出,上月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赴北京,就是在因應此事。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美國政府原先打算對輝達擴大出口管制,限制輝達AI晶片H20對中國出口的計畫,但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親赴海湖莊園參加美國總統川普晚宴後政策急轉彎。
美國聯準會利率不變,主席鮑爾表示關稅引發物價上漲可能只是暫時現象,讓包含亞股在內之全球股市稍微喘口氣。近一周亞洲股市普遍上漲,日股、上證指數、台股、恆生指數、印度及越南河內指數等皆有1.5%漲幅。
大陸網科企業正競相投入人工智慧(AI)競賽,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百度等巨企尤為積極。騰訊控股旗下騰訊混元21日深夜宣布,推出自研的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正式版,目前已在騰訊雲官網上線,輸入價格為每百萬tokens人民幣(下同)1元,輸出價格為每百萬tokens 4元,這僅為今年初爆紅的DeepSeek標準時段的四分之一價格。
騰訊控股旗下騰訊混元宣布,正式推出自研深度思考模式混元T1正式版。
陸港股21日三市齊挫,其中,港股領跌亞股。分析認為,隨著部分科技股業績公布,短期缺乏進一步催化,投資人藉機賣股以鎖定收益。
騰訊19日發布2024年第4季與全年財報,全年淨利潤達到1940.7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率68%,並投入大筆支出在AI領域。騰訊CEO馬化騰認為,AI應用發展機會已到來,各行業都會受惠AI普及,應擁抱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機會。日前公告年報的小米也展現對AI企圖心,表示今年全年研發經費會有25%投入AI。
騰訊借助AI和微信生態找到第二條「成長曲線」,騰訊19日發佈2024年第4季與全年財報,全年淨利潤達到1940.7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成長68%。此次財報後的溝通會中,騰訊CEO馬化騰也對AI表示看法,認為未來應用發展機會已經到來,各行各業都會受惠於AI普及,每個行業都應擁抱這樣一個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機會。
大陸兩會定調發展主軸,釋出許多積極訊號,提供陸股後市布局重點指引,今年包括赤字率提升至4%為史上新高,顯示政府積極維穩心態,大手筆規劃人民幣3,000億元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發行特別國債人民幣5,000億元,及地方政府專項債人民幣4.4兆元等,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大,陸股後市看好「科技牛」加「內需牛」雙主軸。
近期,港股市場迎來大舉以陸資為代表的南向資金,拉動港股行情狂飆。Wind資料顯示,今年迄今,南向資金占港股每日成交額比例多次突破50%,顯示陸資對港股定價權掌控力顯著增強。
自DeepSeek問世之後,全球AI焦點從美國科技巨頭重新聚焦回到大陸相關公司,成為陸股中長線漲升行情的新曙光,據統計,今年來績效前十強的陸股ETF全面正報酬,前六強皆賺5%以上,其中績效前二強如中信中國高股息ETF(00882)衝逾22%、台新MSCI中國ETF(00703)也漲逾18%。
為了進一步刺激市場交易,傳出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今年內將就改善交易單位制度(俗稱「手數」制)提出建議,以降低投資人購買高價股票的門檻。知情人士指出,港交所在最近數周與券商的會談交流中,提出簡化每檔股票最小交易單位的選項。
陸港股市6日表現強勢,港股延續此前漲勢,恒生指數收漲3.29%,創2022年2月以來新高;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漲3.57%。
為打贏AI戰局,阿里巴巴宣布擴大資本支出。該集團CEO吳泳銘24日表示,未來三年,阿里巴巴將投入超過人民幣(下同)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端和AI硬體基礎設施,總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也創下大陸民營企業在上述領域最高投資紀錄。
小米創辦人雷軍24日在個人微博發文稱,27日將推出兩款新品,分別是小米SU7 Ultra和小米15Ultra。雷軍還說,這是小米創業15年以來最高端的兩款產品。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與多位科技巨頭會面,花旗18日發報告指出,這展現大陸領導人對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的重視,有助支撐大陸互聯網行業的估值倍數。瑞銀則表示,這代表大陸監管對科技行業的整頓結束,將消除整頓對行業表現的長期影響。
騰訊控股近日減持微盟和優必選,同時加大回購力道,自7日至10日連續四天回購約港幣(下同)15億元,相比此前每日回購規模為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