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高為元的搜尋結果,共79筆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大樓21日正式啟用,地上8層、地下2層的新大樓,總面積約8000坪,以「院核心」為設計理念,空間匯聚教學、行政與公共場域,7系、3所與1個學士班、近2000名師生自南大校區遷入光復校區,結束合校9年來分散兩地的教學與辦公。
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大樓21日正式啟用,地上8層、地下2層的新大樓,總面積約8000坪,以「院核心」為設計理念,空間匯聚教學、行政與公共場域,7系、3所與1個學士班、近2千名師生自南大校區遷入光復校區,結束合校9年來分散兩地的教學與辦公,也開啟清華教育與研究融合的新篇章。
禾榮科宣布與清華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禾榮-清華聯合研發中心」。該中心將整合雙方專業與資源,強化包括加速器硼中子捕獲治療(AB-BNCT)在內的先進醫療與加速器相關技術研發,推進具產業價值的創新成果落地應用。
國防部整合評估司與國立清華大學昨日共同舉辦「第21屆軍事作業研究與模式模擬論壇」,由副部長柏鴻輝與清大校長高為元共同主持開幕式。柏副部長表示,國防部積極推動人工智慧(AI)整合應用,盼透過情監偵搜等「侵襲型防衛」概念,達到有效嚇阻敵方目的,進一步展現不對稱作戰量能。
國立清華大學2日發表寫實作家王默人傳記《錚骨刀筆書浮生》,傳記由王默人遺孀周安儀親筆撰寫、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完整記敘王默人波瀾壯闊的生命故事與他與清華之間的深厚情誼,作者周安儀特別從美國返台,現身分享兩人攜手走過的生命歷程。
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公布最新的2026世界大學排名,國立清華大學排名全球第176名,比去年的210名大幅躍升34名。清大指出,其中進步最多的項目是教師平均論文被引用數,呈現研究動能大爆發;表現最佳項目則為雇主評價,排名全球第116名。
國立清華大學25日舉行畢業典禮,校長高為元勉勵畢業生成為「世界公民」,永遠保持思想彈性與開放的自己;另,清華半導體學院今年也誕生首屆博士畢業生,畢業前即獲得台積電研發職位聘約,展現培育國家關鍵領域人才的成果。
清華大學物理系全力發展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畢業校友辛耘企業董事長謝宏亮20日宣布捐款1億元,成立「清華物理卓越發展基金」,將用於支持物理系傑出人才計畫及新地平線計畫,資助師生赴海外交流學習,發展並建立跨國研究團隊,提升清華物理的國際影響力。
金獎導演蕭菊貞執導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今(13日)舉行媒體試片,連同上週末在台北及新竹兩場意義非凡的特映會,現已累積上千人搶先觀賞、口碑炸裂,電影尚未正式上映就已引起熱烈討論。知名分析師陸行之也受邀觀影,並公開發文表示「請不要再胡扯台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技術」,他坦言:「我研究台灣及全球半導體產業近30年,都不完全知道這些歷史歷程。」看到幾段當時年輕人因中美斷交對國家的使命抱負及起心動念,真的感動到淚轉盈眶。
半導體封測領域先驅、巨沛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蔡進步8日獲頒國立清華大學名譽工學博士,清大表示,蔡進步畢業於清大動機系,曾任校友總會理事長,目前為榮譽理事長,清大今天舉行名譽博士頒授典禮,表彰傑出校友對產業及母校的卓越貢獻。
清華大學27日慶祝創校114周年暨在台建校69周年校慶,今年特別以「清華與我」為校慶主題,串聯不同世代清華人的記憶與創新,畢業50年的1975級核工、物理、化學、數學系所校友代表一同在校慶大會上,將4系校友合力募得的7500萬元捐贈給母校,展現對清華深厚的情感與支持。
清華大學「春之清華藝術節」21日揭幕,今年將帶來超過30場音樂會、假面舞會、科技藝術工作坊,也將首度登上台北國家音樂廳。其中,最受矚目的「棒棒桶—全民藝術創作啟發計畫」,找來200多位不同年齡市民、藝術家參與創作,透過創意彩繪、剪貼、裁切,將鐵桶轉化為裝置藝術。
清華大學「春之清華藝術節」21日揭幕,將帶來超過30場音樂會、假面舞會、科技藝術工作坊,也將首度登上台北國家音樂廳。其中,最受矚目的「棒棒桶—全民藝術創作啟發計畫」,找來200多位不同年齡市民、藝術家參與創作,透過創意彩繪、剪貼、裁切,將鐵桶轉化為裝置藝術。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任期為1任4年,現任校長高為元任期即將進入第4年,校方近期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展開續任同意投票作業。過去2周來,同意權人(專任的教授及副教授)以陸續書面投票,19日下午開票,結果高為元續任案通過。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30年曾承諾捐助清華大學1500萬元,曹稱以將支票交給已故的前校長沈君山,但清大多次澄清未收到捐款,陷入羅生門。清大現任校長高為元今(28)日也對此回應。
國立清華大學梅園是紀念前校長梅貽琦精神的重要地標,但園內的老梅樹卻得了俗稱「日燒病」的枝幹溝腐病,面臨生存危機,為挽救精神地標老梅樹,清華大學24日與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合作啟動「梅園醫療保育與栽培計畫」,將以水刀土壤穿孔技術,為老梅樹恢復新生。
國立清華大學梅園是紀念前校長梅貽琦精神的重要地標,但園內的老梅樹卻得了俗稱「日燒病」的枝幹溝腐病,面臨生存危機,為挽救精神地標老梅樹,清華校友、上緯投控董事長蔡朝陽慷慨捐助,清華大學與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合作啟動「梅園醫療保育與栽培計畫」,將以水刀土壤穿孔技術為老梅樹恢復新生。
為攬才留才,國立清華大學創全國大學之先,設立傑出人才發展基金,已募得約11億元。全校共有超過三分之一,近3百位教師今年領到3萬至100萬元的學術表現獎勵,再加上彈性薪資加碼,教授年薪最高上看500萬元,成為國內公立大學中教師薪資最具競爭力的大學。
清華大學校務研究中心以大數據分析2016到2023年超過2.8萬門課程,依照課程難易度及學生投入時間等,將課程分群並比喻成美式、濃縮、拿鐵及可可拿鐵型。研究發現,學業表現好的學生,更願意選修需投入時間多的高挑戰性課程,而非為求高分而傾向選擇較甜的課程。
國立清華大學17日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以「實現淨零排放之機遇與挑戰」為題演講,並與校長高為元對談。他以鐵達尼快要撞上冰山為喻,警示要從燃煤、燃氣轉往淨零碳排還需要時間,但已沒有時間可浪費,需集眾人之力,盡速掉轉船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