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運動科學普及基層運動訓練,教育部體育署積極辦理「補助運動科學團隊輔助基層選手實施計畫」,本年度核定補助24所大專院校,共34項運動科學支援計畫,預計將協助全台63所學校、949位學生選手,透過運動科學技術提升競技表現,並有效預防運動傷害。特別是在東部地區,國立東華大學、慈濟大學及國立臺東大學的申請計畫均獲補助,使偏遠地區的學生選手也能受惠於運動科學的專業輔助。

該計畫自109學年度試行推動,初期由6所大專院校率先參與,三年間已協助47所學校、約1,000名學生選手,112年更擴展至54所學校、1,100名學生。113年度起,體育署調整計畫模式,改採補助案形式,鼓勵全台公私立大專院校申請,並以各校所在地為據點,協助在地高中以下學校的體育班及運動團隊導入運動科學訓練。轉型後,113年度共補助21所學校、26組運科團隊,協助79所學校、1,530名學生選手,在各類賽事中展現顯著的競技成長與運動表現提升。

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涵蓋多個專業領域,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體能訓練等,藉由精準科學化的數據分析,協助選手最佳化訓練計畫,縮短適應時間、減少運動傷害,並提升技術發展與心理素質。例如,國立體育大學徐藝洳副教授的團隊,透過運動營養學介入林口國高中及麗園國小的游泳隊,提供營養評估、飲食調整與身體素質追蹤,確保選手在賽前與訓練期間保持最佳體能狀態。

在運動生物力學方面,國立東華大學陳韋翰教授的團隊,針對花蓮縣立體育高中的輕艇隊進行科學檢測,透過監測選手的身體組成、爆發力與測功儀數據,協助教練精準調整訓練模式。此外,該團隊舉辦「運動恢復」、「運動營養」、「肌力訓練」等7場專業講座,幫助選手理解科學化訓練的重要性,並將所學應用於日常訓練與比賽策略中。在計畫執行期間,該校輕艇隊的運動傷害顯著降低,並於「2024年全國輕艇短距離競速錦標賽」中,在青年男子組及女子組雙雙奪得前三名佳績,展現運動科學對提升競技表現的實質幫助。

此外,為確保計畫執行品質,體育署邀集運動科學領域專家與國家運動科學中心成立輔導訪視團隊,進行實地訪視與專業指導,提供運科團隊建議,確保計畫執行成效。教育部體育署表示,希望透過科學化訓練,讓基層選手避免運動傷害,並藉由精準化的運動科學技術,為台灣運動發展培育更多優秀運動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

#運動科學 #教育部體育署 #基層選手 #運動傷害 #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