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大學教師與師培生的美感教育,教育部委託國立臺南大學執行「幼兒園美感教育扎根計畫」,於3月22日邀集全臺10所大學共12位師培教授,舉辦「美感師資培育專業知能課程」,旨在提升大學教師與師資生對美感教育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此次課程邀請全臺10所大學的12位師培教授參與,透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及分組討論,深入探討美感教育與師資培育課程的連結。實踐大學助理教授王慧敏以「美感特色性、互動共構性、日常經驗性、多元變化性、個別合宜性及連結延伸性」六大原則為核心,分享了豐富的課程設計實例。
高雄市橋頭區潛能幼兒園以「互動共構性」為核心理念,將「與自然為友、藝術豐富童年」作為課程主軸,透過繪本《門神》認識傳統文化;教師提供蠟筆、壓克力顏料、色紙等媒材,讓幼兒來學習如何探索媒材與色彩,引導他們自由創作個人風格的門神,並佈置於校園各角落,打造出具節慶美感的學習環境。
而臺北市濱江國小附幼,採混齡方式讓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在校內的陽光花園展開感官探索,教導他們以相機捕捉校園中的美感視角、學習採集薄荷與桑葚、觀察植物紋理與色彩等,更教導孩子們如何調製香草茶體驗氣味與味覺,讓他們在自然環境中累積豐富的美感日常經驗。
國立臺南大學計畫團隊表示,透過本次知能課程的交流,期望能協助師培教授拓展對美感教育的理解與應用,以強化其課程設計的多樣性與深度。本次專題講座除介紹實務案例外,也分享包含美感教育專書、YouTube影片等多元資源,提供師培教授更多課程設計的參考依據。
本次活動更集結了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王慧敏助理教授、施淑娟副教授、黃慧玲講師、鄭雅丰副教授各自帶領分組討論,聚焦於如何將許多豐富資源有效融入教學,並交換分享教學策略與實踐經驗,期望透過此次課程,協助師培教授拓展美感教育的教學視野,並引導師資生掌握幼兒美感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教學實務,為未來的幼兒教育注入更多感知與想像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