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少子化「第二波海嘯」逼近,旅美台人、東海大學北加州校友陳祥文日前在東海大學70週年校慶以〈從招生戰到需求戰〉為題發表專文並進行一場演講,呼籲台灣高教界放棄短線的「招生保衛戰」,改以「被社會重新需要」為核心戰略。他指出,根據人口推估,2043年台灣大學考生將跌破11萬人,較2011年高峰減少超過七成。47所國立大學將優先吸納生源,百餘所私立大學恐陷入「剩額廝殺」的結構性危機。「這不只是少子化,是整個高教生態系的改寫,」他說,「未來能存活的,是能創造需求、能被信任的大學。」

旅美學人陳祥文博士畢業於師大附中高中部,以第一志願考取東海大學化學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美國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化學碩士與博士學位,長年致力於半導體與創投領域的研究與實務發展。陳博士不僅共同創辦 Paradigm Technology 與 GSI Technology 兩家於美國 Nasdaq 成功上市的公司,並於化學領域發表二十餘篇專業論文,擁有八項美國 IC 製程專利;此外,他創立 Monet Capital, LLC 投資二十多家高科技新創企業,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不僅是東海傑出校友,更為台灣校友在國際科技舞台上樹立典範。

陳祥文認為高教必須及早開啟「開源節流+產學創收」雙循環,並建立長期現金流與品牌吸引力,否則2038年後將迎來一場比退場更深層的信任危機。(東海大學提供)
陳祥文認為高教必須及早開啟「開源節流+產學創收」雙循環,並建立長期現金流與品牌吸引力,否則2038年後將迎來一場比退場更深層的信任危機。(東海大學提供)

長年關心台灣高等教育的他指出,第一波少子化已讓私校數量從164所降至151所,而第二波危機將帶來更劇烈的淘汰。「過去學校比的是誰能撐過寒冬,現在要比的是誰能找到春天。」他以東海大學為例,學生數自2011年的一萬七千五百人,預估到2028年將降至一萬五千四百人,學費收入短少逾兩億元。「這不是單一學校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財務結構的破口。」他強調,學校必須及早開啟「開源節流+產學創收」雙循環,並建立長期現金流與品牌吸引力,否則2038年後將迎來一場比退場更深層的信任危機。

他提出的台灣教育「三支箭」,被視為一套可實踐的高教改革路線。第一支箭是AI應用教育,不再侷限於設立AI學系,而是讓AI成為各學門的「第二語言」。他主張以跨院課程、專題實作和產業合作三軌並進,讓學生能在真實場域中「從做中學」。第二支箭是醫護與理工補強,透過建立醫工、醫資與智慧醫療跨域學程,吸引高學力生源並提升研究能量。第三支箭是半導體學程,對準產業缺口,聚焦製程自動化、設備維護與EDA應用,並與企業共設課綱與實習。「教育要回到社會現場,課程設計要能對接市場缺口,這才是少子化時代的新生策略。」

陳祥文表示,未來的教育競爭不在招生人數,而在「社會需求度」與「產業信任度」。他呼籲各校將「招生戰」轉為「需求戰」,用新課程、新合作、新品牌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大學的價值。(東海大學提供)
陳祥文表示,未來的教育競爭不在招生人數,而在「社會需求度」與「產業信任度」。他呼籲各校將「招生戰」轉為「需求戰」,用新課程、新合作、新品牌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大學的價值。(東海大學提供)

在治理面,他呼籲「讓高等教育的大學校長真正成為CEO」。他尤其認為私立學校的董事會應該制定方向與財務原則,不該干預學校日常運作。「若陷入微觀管理,戰略只會原地踏步。」他建議導入企業治理概念,建立OKR與滾動預算制度,確立風險紅線;並強化財務自主,運用校務基金投資、校友募款與產學專案構築穩定現金流。「財務盈餘不是目的,而是為研發與品牌買時間,」他說,「一所有現金流、有願景、有節奏的大學,才撐得過長潮退。」

陳祥文同時提出具體建議:台灣各大學應公布年度「錄取分數數位化排行榜」,以數據檢驗改革成效;推動校友投資型基金,讓捐款兼具報酬與回饋;設立「AI+產業共創基地」,讓企業題庫直接進入教室;並以「國際雙聯+在地實作」模式吸引外籍生源。「少子化的解方不在爭學生,而在創造市場,」他強調,「若能用教育的力量為產業創造價值,企業自然會反哺大學,學生也會選擇加入這樣的系統。」

「少子化是一場長潮退,能活下來的學校,必須學會造浪。」陳祥文語重心長地表示,未來的教育競爭不在招生人數,而在「社會需求度」與「產業信任度」。他呼籲各校將「招生戰」轉為「需求戰」,用新課程、新合作、新品牌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大學的價值。東海的挑戰,也是全台高教的鏡像,當一所學校能為產業、城市與國家創造不可替代的角色,學生就不再是被招進來的數字,而是主動靠攏的夥伴,他期待台灣的高等教育跟半導體和AI科技受到世界關注一樣,吸引全球更多學子走入台灣。

#少子化 #東海大學 #陳祥文 #AI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