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交通安全基本法的搜寻结果,共34

  • 道安经费蒸发 交部、教部踢皮球

    道安经费蒸发 交部、教部踢皮球

     115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出现疑点,在交通部大幅缩减道安教育经费,并称改由教育部负责,但翻开教育部115年度预算书却蒸发,找不到交安教育项目。教育部政务次长张廖万坚回应,主管单位国教署本无设置这类科目,且因《财划法》款项分散在地方县市政府的一般补助款或课程已融入课纲,经费在2000多万元左右。

  • 行人地狱未解 道安预算连3年下滑

    行人地狱未解 道安预算连3年下滑

     台湾交通地狱未解,交通部道安预算却大砍。交通部2026年道安预算编列3.8亿元,较今年大减1.1亿元,地方补助随之下滑。交通部解释,校园交安教育改由教育部负责,内政部与交通部共同编列4年400亿元提升人行安全计画支应,交通部道安预算才会相对减少。民团认为,应长期稳定投资,不该「先衝高再下修」波动式编列。

  • 上班迟到都怪它!基隆公车「绕驶」惹民怨 市府替代方案曝

    上班迟到都怪它!基隆公车「绕驶」惹民怨 市府替代方案曝

    近日基隆市公车绕驶进国立基隆高中一事惹议,市府6日上午召开公听会,有通勤民眾表示绕驶直接导致上班迟到或赶不上接驳的台铁直达车,要求市府检讨。基隆市长谢国梁表示,R82路线自8日起恢復原动线,并以安乐八堵线免费接驳车延驶基中做为替代方案。

  • 基隆公车开进高中遭批影响通勤 市府9/6开公听会听取民意

    基隆公车开进高中遭批影响通勤 市府9/6开公听会听取民意

    近日基隆市公车绕驶进国立基隆高中一事惹议,基隆市政府4日表示,民眾反映影响通勤市民权益,市长谢国梁非常关心,特别排定6日上午11时在市府四楼召开公听会,并由市长亲自主持,广邀民眾一同前来沟通,共同面对市民及学生之通勤需求。

  • 交通安全教学辅助软体入校园 学童体验17种道路情境

    交通安全教学辅助软体入校园 学童体验17种道路情境

    交通部深化校园交通安全教育,运输研究所推出新兴科技导入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研发示范计画,设计模拟17种道路实境的交通安全教学辅助软体,让国小、国中及高中学子可透过平板,体验道路情境。交通部长陈世凯表示,国人常诟病交通教育习惯不佳,这款软体可结合平板与数位教学,让学童及早建立正确交安观念。

  • 无人机成「道路医生」 空拍结合AI助9县市诊断交通衝突

    无人机成「道路医生」 空拍结合AI助9县市诊断交通衝突

    无人机应用发达,交通部运输研究所2021年起与民间合作,透过无人机空拍影像,分析路口交通衝突,已协助9个县市共12处易肇事地点的分析。去年起扩大应用至路段观测,今年再增列路侧范围,探讨公车进出站衝突、路外设施进出车流衝突等,评估交通安全,并协助道路管养机关诊断道路问题,研拟对策提升人车安全。

  • 陈世凯推「道安3箭」 行人团体:勿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陈世凯推「道安3箭」 行人团体:勿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交通部长陈世凯昨推出「道安新3箭」,包括首度订定汽车隔热纸透光率安全指引、增长路口停止线与行穿线距离及改善省道路口照明等。对此,行人路权团体发声,吁请交通部针对这3项政策更细腻处理,才能真正提升行人安全,且勿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 高雄交通满意度 六都第一

    高雄交通满意度 六都第一

    为建立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行政院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并自113年1月1日施行,确立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方针原则,朝长期交通事故「零死亡」(Vision Zero)为目标。

  • 交通部首版标志标线号志指引出炉 收录18种道路情景参考

    交通部首版标志标线号志指引出炉 收录18种道路情景参考

    现行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号志皆针对单一设施规定,造成实际组合设置时,出现行车资讯不清楚或不一致问题。交通部今推出首版「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号志设置参考指引」,首度罗列出18种最理想道路情境,显示最妥善的组合配置,让全台各县市道路主管机关都有一致标准可参考。

  • 2024六都交通运输论坛桃园登场 3大议题分享经验

    2024六都交通运输论坛桃园登场 3大议题分享经验

    2024六都交通运输论坛今天在桃园市举行,交通部及六都交通首长针对「道安防制作为」、「客运驾驶荒」与「交通行动服务」3大议题讨论并分享经验。交通部参事沈慧虹则说,道安需引入职安观念,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建构台湾交通安全版图;桃园市长张善政说,期盼透过论坛,让六都成功的交通经验可以扩散。

  • 2050交通零死亡目标「转型战开打」 学者吁3面向推动

    2050交通零死亡目标「转型战开打」 学者吁3面向推动

    政府订2050年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标,交通部以工程、教育、监理及执法等面向,多管齐下欲摆脱行人地狱恶名。距离零死亡愿景尚有25年,学者指出,每年道路死伤逾40万已非道安问题,成了国安问题,目前正在打一场从「车本城市」转型为「人本城市」的仗,建议从3大面向推动。

  • 每年3000人丧命!公车追撞酿1死 游毓兰曝台湾交通惨况

    每年3000人丧命!公车追撞酿1死 游毓兰曝台湾交通惨况

    联合国2005年将11月17日订为「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纪念日」,多个路权团体晚间将在立法院前举办守夜活动,哀悼过去1年的罹难者。不料,今(17)日上午又发生公车追撞辗毙行人的悲剧。对此,前立委游毓兰今日不但到场哀悼,同时也在脸书上表示,「我们常常感嘆明天或意外,不知那个会先到,对台湾的交通乱象只能扼腕无言」,引发讨论。

  • 客运未停让行人 交通部喊扣补助、提高稽查家数

    客运未停让行人 交通部喊扣补助、提高稽查家数

    交通部今在立法院交通委员会报告「行人交通安全改善成效暨道路见警率对于道安事故防范效益与警力配置」,交通部表示,今年底前将完成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参考指引,改善各地不一致情况,另针对客运业者,若未停让行人或致人死伤者,将持续实施处罚扣减营运亏损补助款,公路客运安全考核部分,将与劳动部协商提高稽查家数。

  • 绿党团曝宣传费用在「打诈、行人安全」呛在野党:别报復

    绿党团曝宣传费用在「打诈、行人安全」呛在野党:别报復

    立法院新会期将审查明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明年宣传费用大幅增加,引发争议,民眾党批评「绿检媒」一体已经很严重,将提案删除所有新增宣传预算;国民党则打算以主决议方式,要求不能集中在特定媒体。对此,立法院民进党团解释,内政部增加预算集中在打诈、交通部增加预算则用于宣导行人道路交通安全,呼吁监督预算要把道理讲出来,而不是拿砍预算来报復,或为砍而砍。

  • 交通安全月开跑!周周有活动 强化全民停让文化

    交通安全月开跑!周周有活动 强化全民停让文化

    交通部订每年9月为「交通安全月」,今年主题为「人本交通、停让文化」,宣导车辆慢看停、行人安全行,盼建立全台一同重视交通安全手法观念与停让文化。今年交通部推出「道安全台走 活动周周有」,也结合各县市吉祥物特别创作LINE贴图,还有「全民嘴交通」社群滤镜活动等,多管齐下在9月宣传交通安全观念。

  • 违规记点加严 1年逾2万人记满

    违规记点加严 1年逾2万人记满

     去年6月《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违规记点加严新制上路,引发职业驾驶反弹,今年转弯修法。新制上路逾1年,全台2.2万人记满12点,昔每年逾3万人达吊扣标准,与旧制相比骤减近万人,且职业驾驶记满人数减少约500人。道安团体直言,过去指出检举记点造成大量吊扣是假议题,担忧未来酿成反效果。审计部更点名,取消民眾检举项目后的交通教育宣导、工程及执法面仍未周全,应加强执法。

  • 民眾提案维护道路安全获5千人附议 交通部列4点回应

    民眾提案维护道路安全获5千人附议 交通部列4点回应

    有民眾今年5月17日在公共政策网路参与平台提案,诉求「恢復法治!请共同营造不易让大家违规的交通5E环境!提供合乎科学的临停空间!保护生命优先!」,1周就获得超过5000人附议,官方必须做出回应,交通部今发出4点说明。

  • 改善积弊的危险交通环境 民团要李孟谚:快出面对话

    改善积弊的危险交通环境 民团要李孟谚:快出面对话

    交通部长李孟谚甫上任,民间大型重机、机车、行人、交通安全等团体,今赴交通部前陈情,认为交通部该正视道路平权、解除车种戒严、行人死亡数增加等议题,更喊话李孟谚尽快实现承诺,与民团面对面沟通,一同商讨解方,改善积弊已久的危险交通环境。交通部公共运输及监理司副司长胡迪琦现场收下民团跨团体的陈情书,并表示会将意见带回反映。

  • 结束8年任务!王国材评「这政策零负评」卸任要做3事

    结束8年任务!王国材评「这政策零负评」卸任要做3事

    交通部长王国材将于5月20日卸任,交棒给行政院秘书长李孟谚。交通部今为王国材与政务次长胡湘麟举行欢送会,王坦言,他是交通部任期最长政务官,虽脸上笑嘻嘻,但压力大得要命,如今完成「8年抗战」阶段性任务,自评零负评政绩是TPASS月票,但也留下许多课题给新任部长,将退出江湖的他要去运动恢復体力及陪伴家人,期许交通部同仁未来面对不同的立法院生态,有信心可以好好表现。

  • 盘点蔡政府8年施政成果 行政院:台美关系史上最好

    盘点蔡政府8年施政成果 行政院:台美关系史上最好

    行政院长陈建仁今(16日)主持任内最后一次行政院院会,会中盘点蔡英文总统8年任内重要施政成果,盘点强韧经济、幸福家园及民主台湾三大面向。行政院强调,政府8年来充分发挥「台湾软实力」,深化与世界互动及合作,深获国际称讚与肯定,台美关系史上最好,全球各地挺台力道史上最大,大幅提升台湾国际能见度和地位,让世界看见台湾。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