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修竹的搜寻结果,共17笔
走完84载人生,留下璀璨文化遗产,新北市传统工艺「花灯工艺」保存者林健儿日前辞世。文化部长李远表示,林健儿长年投入花灯工艺的人才培育工作,并建构完整花灯制作工序工法与教学教案,花灯技艺备受各界敬重,对于无形文化资产的薪传与发扬深具贡献,将颁发旌扬状予以表彰。
新竹市竹莲国小位居市区要道,且周边邻近市场人潮眾多,原有人行道多为破碎私人土地,导致人行道改善难以推行。新竹市政府争取中央补助1782万元,市府额外补助约840万元,斥资约2622万元整建及修缮,目前多数步道已完工,将大幅提升学童通学安全。
过去带动房市飞速发展的科学园区,在这一波景气低迷中,房价开始下修,根据「政大永庆科学园区中古屋房价指数」显示,自近年房价涨势最凶的南科台南园区房价率先下修以来,竹科、中科、南科高雄园区房价开下挫,首季各大园区中,南科台南园区及中科分别季跌2.3%、1.6%,最为明显。
台东县114学年度国民中小学校长遴选委员会已于6月5日召开会议,办理第 1阶段现职校长遴选作业。经委员会遴选决议,共计34名校长通过遴选,其中续任2名、留任3名、连任15名、转任他校者14名。
过去带动房市飞速发展的科学园区,在这一波景气低迷中,房价开始下修,根据「政大永庆科学园区中古屋房价指数」显示,自近年房价涨势最凶的南科台南园区房价率先下修以来,竹科、中科、南科高雄园区房价开下挫,首季各大园区中,南科台南园区及中科分别季跌2.3%、1.6%,最为明显。
苗栗县政府竹南垃圾焚化炉系採BOT方式营运,县府与厂商签订20年的合约,将于2028的2月28日到期,县议员廖秀红为此19日质询环保局长陈华盛,有关竹南焚化炉后续营运问题。陈华盛答询表示,竹焚化炉使用了20年之后,效率会降低,所以需要整建,2个炉体大概要6个月整建,在这段期间,如果有多余的垃圾出来,会调度到别的县市处理。
南投县竹山镇2001年出版的地方志《竹山镇志》,当年搜罗的史料距今已相隔近30年,为了避免文化歷史产生断层,竹山镇公所编列300万元经费委托国立台南大学团队续修;竹山镇长陈东睦23日号召乡亲,若有珍藏先民拓垦的相关文书或影像纪录,可致电专线或扫描提供,时间至2026年7月1日止。
云林县古坑乡草岭石壁地区拥有516公顷的孟宗竹,广袤的绿色竹林与自然风光让草岭石壁成为台湾知名旅游景点,曾是去年「2024竹博览会暨世界竹论坛」的云林展场,获得世界竹组织认证为「世界竹地标」。
云林县政府为发展竹产业运用及竹工艺创作,结合草岭石壁「竹创森园区」,将斗六糖厂规画为兼具糖业文化及竹创艺术的「竹创基地」,28日在斗六糖厂举办开工典礼,总经费8400万元,整体目标在于呈现制糖工业遗构、自然演替生态、城市森林地景,同时打造进入斗六市区干道的绿色门户。
1935年兴建的基隆市仁爱区修竹居,不仅歷史悠久,更是市内少数留存的汉式三合院建筑,2021年被基隆市政府登录为市定古蹟,不过因为年久失修,建筑多处结构因风化侵蚀而损毁,基隆市文化局决议斥资500万元在修竹居外部搭建防护钢棚架,保护古蹟现状避免恶化,并向文化部争取450万元补助。
基隆市仁爱区的修竹居在西元1935年兴建,是目前基隆市内少数留存的汉式三合院建筑,2021年基隆市政府将其列为基隆市市定古蹟。不过因为年久失修,这处建筑多处结构因风化侵蚀而损毁,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将于今年兴建紧急防护钢棚架,先保护古蹟现状,避免状况进一步恶化。
「经典再现、活力无限」是今年全大运的精神标语,承办学校国立臺湾体育运动大学邀请全国大专校院选手教练到臺中作客,一同感受满满活力、体会经典。
新竹县污水下水道工程今天(13日)上午10时,在竹北市十兴一街19号前施工时,疑不慎挖断瓦斯管线,造成瓦斯外泄并发生火警,消防人员迅速赶抵扑灭火势,并设水线警戒,新竹瓦斯公司立即通报厂商处置,目前已截断管线并止气,现场已无瓦斯外泄,后续进行管线抢修。
新竹市119指挥中心原先设备已使用20多年,因空间配置、设备有所局限,造成环境线路凌乱等问题,市府拨用第二预备金980万元整修完成,11日正式启用,全新的指挥中心设有10台超窄边55吋显示器设置资讯墙,可同步监看地震资讯、智慧防汛网等画面。
华梵大学东亚书法研究中心今(11)日邀集台湾、大陆、日韩等东亚地区知名书法家,举办「兰亭咏国际书法名家专题邀请展」,结合古琴与新六艺特色茶席加以推动,希望力挽少子化困境下濒危的书法文化。
衢州,还没看完的锦绣
为响应联合国「基础科学促进永续发展国际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Basic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YBSSD),国科会今日与美国在台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于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暨臺中美国资料中心举办「臺美永续发展与人工智慧论坛」,邀请臺美双方的学术研究人员、业界专业人士以及年轻学子,共同探讨生态永续及人工智慧两大议题,期能凝聚各界智慧、永续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