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以下是含有包承柯的搜寻结果,共103

  • 陆学者:经贸先行 台湾问题缓议

    陆学者:经贸先行 台湾问题缓议

     针对川习会未触及台湾问题。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受访指出,这并不代表台湾问题不重要,而是双方选择先处理急迫的经贸矛盾,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战略对话铺垫。

  • 习川会关键100分钟》习川会未谈台湾 学者:中美关系好的开头

    习川会关键100分钟》习川会未谈台湾 学者:中美关系好的开头

     「习川会」30日在韩国釜山登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川普会谈时未提及台湾议题,引发舆论热议。学者分析,台湾议题涉及中国核心利益,不适合在第三国讨论,这次会晤是川普重返执政后与习近平「重温」(rewarm)友谊,是中美关系好的开头,也为明年开局的「十五五」规划,创造稳定外部环境。

  • 川习会聚焦经贸  包承柯:台湾议题仍是中美关系核心焦点

    川习会聚焦经贸 包承柯:台湾议题仍是中美关系核心焦点

    美国总统川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川习会」,这是川普展开第二任期后,中美元首首次面对面会谈。歷时约1小时40分钟的会谈,聚焦经贸议题,未触及台湾问题。对此,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受访指出,这并不代表台湾问题不重要,而是双方选择先处理急迫的经贸矛盾,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战略对话铺垫。

  • 陆揭十五五规划蓝图 对台政策 和平发展仍在

    陆揭十五五规划蓝图 对台政策 和平发展仍在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23日公布,会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且在公报提及,会议提到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两岸学者认为,本次涉台内容文字简短平稳,且涉台部分点到为止,显示大陆对台政策基调没有重大变化,将进一步观察2026年「两会」公布的具体政策行动。

  • 陆学者评赖 言辞收敛 敌意不减

    陆学者评赖 言辞收敛 敌意不减

     针对赖清德总统2025年双十国庆演说,大陆资深涉台学者李振广观察,比起之前的两岸论述虽然言辞收敛许多,但对大陆的敌意与对抗姿态却丝毫未减。学者包承柯指出,两岸和平稳定的核心仍在「九二共识」,且从演说中丝毫看不到递出和平橄榄枝的信号。大陆外交部和国台办皆严词批判,称以武谋独、以武拒统,只会将台湾拖入兵凶战危的险境。

  • 分析赖双十演说   陆学者包承柯认暴露台独本质:和平根基在「九二共识」

    分析赖双十演说 陆学者包承柯认暴露台独本质:和平根基在「九二共识」

    赖清德总统今天上午发表双十演说,其对大陆政策立场、军事举措令各界关注。大陆涉台学者包承柯评论,赖清德台独分裂立场未改,提升国防军费对抗大陆属 「痴心妄想」,两岸和平稳定的核心仍在「九二共识」,且从演说中丝毫看不到递出和平橄榄枝的信号。

  • 川习通话 学者:营造和缓不强调分歧

    川习通话 学者:营造和缓不强调分歧

     中美元首19日进行「川习通话」,美国总统川普在社群平台上表示取得许多议题进度,将与习近平在10月APEC高峰会见面。台湾学者表示,通话内容没有提到台湾问题,但双方不可能不提及,显示台湾议题与中美洽谈关税贸易、芬太尼之下,属于关键但不急迫,在目前双方有一定程度共识朝和缓关系走的当下,不需要强调分歧。

  • 「川习通话」后陆学者:发展中美关系、管控台湾问题成基调

    「川习通话」后陆学者:发展中美关系、管控台湾问题成基调

    中美元首19日晚间进行「川习通话」。美国总统川普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表示很多议题都取得进度,将与习近平在稍晚10月APEC高峰会见面。大陆学者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希望稳定格局是会谈的基本共识,从两人6月加上此次通话来看,发展中美关系与管控台湾问题成为基调。

  • 陆九三阅兵 专家:抗衡美国展信心

    陆九三阅兵 专家:抗衡美国展信心

     北京3日上午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年阅兵,是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阅兵仪式,展示多款新型军事装备与武器。多位国际专家认为,中国本次阅兵不仅为了展现军事实力,更希望向世界表明其科技成果,以及抗衡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信心。

  • 陆学者:反中牌失灵 台民意转折点

    陆学者:反中牌失灵 台民意转折点

     绿营力推大罢免结果遭遇大失败。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解读,如果说2024年总统大选赖清德以40%民意赢得「保留的支持」,这次民意的转折点非常清晰,透露民进党的「反中抗中」牌失灵,更多的人否定这场罢免动员的正当性。但他也提醒,这次的民意只是趋势之一而已,尚不足以改变赖政府的两岸政策,还有明年的九合一选举尚待观察。

  • 一个也没罢掉  涉台学者:民意转折点清晰  反中抗中牌失灵

    一个也没罢掉 涉台学者:民意转折点清晰 反中抗中牌失灵

    绿营力推大罢免结果遭遇大失败。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解读,如果说2024年总统大选赖清德以40%民意赢得「保留的支持」,这次民意的转折点非常清晰,透露民进党的「反中抗中」牌失灵,更多的人否定这场罢免动员的正当性。但他也提醒,这次的民意只是趋势之一而已,尚不足以改变赖政府的两岸政策,还有明年的九合一选举尚待观察。

  • 台管制华为中芯 陆回敬新禁令

    台管制华为中芯 陆回敬新禁令

     大陆商务部9日公告将8家台湾实体列入两用(军用、民用)物项出口管制名单,大陆国台办称,这是对台独谋独挑衅的严正警告。对此,大陆学者认为主因是中美情势下,大陆官方加大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的趋势,进一步控管如稀土从台湾转出口流到美国,但也与近期两岸关系紧张的反制台独因素有关,被列入黑名单的8间公司,大多与台湾军工企业有直接联繫。

  • 释一中善意还不够 陆学者:须实质放弃台独党纲

    释一中善意还不够 陆学者:须实质放弃台独党纲

     副总统萧美琴就北京将赖清德总统与她贴上分裂主义者标籤,表示要捍卫台湾的宪法,也就是《中华民国宪法》,被解读释出遵守「宪法一中」原则的善意。不过,大陆学者认为,即便民进党政府释出一中原则态度,其党纲仍维持台独理念,错乱矛盾让人无法理解,必须实质改变放弃台独党纲,回到承认「九二共识」下的一中原则内。

  • 海峡论坛前夕 陆提台资板创新升级

    海峡论坛前夕 陆提台资板创新升级

     第17届海峡论坛15日于厦门登场,在此前夕,大陆官方12日公布最新两岸金融合作措施,包括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创新升级、鼓励更多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等。

  • 3指标观察 陆学者:元首领航 中美避免对抗

    3指标观察 陆学者:元首领航 中美避免对抗

     5日晚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和美国总统川普通电话。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观察,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的关键,但川普本人对台海採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虽然其他美国官员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还看不出川普政府的政策走向。对于未来是否能乐观期待中美关税协商结果?包承柯认为,在元首领航下,中美避免走向对抗。

  • 川习通话 陆学者曝3观察重点:台湾问题搅动中美关系

    川习通话 陆学者曝3观察重点:台湾问题搅动中美关系

    6月5日晚间,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和美国总统川普通电话。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指出,这次通话有三个观察指标,包括:一、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的重中之重,二、川普总统从上任至今,在过去的5个月时间里,并没有过度利用台湾问题来挑衅中国大陆,三、中美领导人向对方递出橄榄枝,发出访问邀请,让中美关系走向稳定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 川习通话  中美关税协商乐观了? 陆学者:元首领航  避免走向对抗

    川习通话 中美关税协商乐观了? 陆学者:元首领航 避免走向对抗

    在中美关税谈判搁浅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元首5日晚间终于通话,这是否意味外界可对中美关税协商抱以乐观期待?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认为,具体问题很难在领袖层级的对话中讨论,一定是交由底下的官员来处理,但至目前中美领导人在大方向上达成一致共识,「要避免走向衝突、避免走向对抗。」

  • 解析川习通话  陆学者:川普对台海採不闻不问态度

    解析川习通话 陆学者:川普对台海採不闻不问态度

    美国总统川普和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晚间通电话。以往都是中方要求美方勿挑衅台海,但昨天是习主席呼吁,「不要让少数台独把中美带入险境」,这是个新说法,而川普表示十分尊重习近平,美中关系十分重要,重申对一中政策的尊重。这是否意味着,将重现中美「共管两岸」?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认为,川普本人对台海採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其他美国官员虽然有不同的说法,现在看来还不足以说明川普政府的政策走向。

  • 沈伯洋父亲公司遭北京封杀!涉台学者曝「叫嚣台独」下场

    沈伯洋父亲公司遭北京封杀!涉台学者曝「叫嚣台独」下场

    大陆国台办今(5)日宣布,将「严惩」民进党立委沈伯洋父亲沈土城所经营的台湾兆亿公司,禁止其与大陆组织、企业或个人进行任何交易与合作,并可能採取进一步措施。对此,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包承柯也透露,陆方对政治态度不这么明朗的台湾人,未必需要以清晰手段处理,要在大陆赚钱致富可以,但不要去养台独。至于「不断叫嚣台独分裂的人」,大陆仍不会手软,也必定祭出反制措施。

  • 国台办:认同一个中国 对话才有基础

    国台办:认同一个中国 对话才有基础

     总统赖清德20日就职满周年并发表谈话,提到「17项国安因应策略」,并暗指陆方为「侵略者」,但仍表达愿与大陆交流合作。对此,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晚间回应,「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协商对话才有基础」。

回到页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