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名师:李威立
国立臺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国立臺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研究所
国立臺北教育大学社区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知名海峡两岸补教老师
知名参考书作者
近15 年补教协会学测指考记者会解题老师
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威立老师透过Q&A方式公开10 大复习方向与命题。
Q1 面对新型学测,考生应利用什么模式复习?
重点:跨章节、跨册、跨科整合复习是必学模式。跨章节、跨册、跨科其核心就是「整合性」,将有关联的部分进行串联。由于新型学测的命题改变,突破章节、册与科目的壁垒,以共同并共通的「观念」来命题。举例来说,当读到气候的章节时,就要将洋流、土壤、产业等相关的资讯进行整合复习,寻出各章节中的连结性,甚至是跨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区域局限。
Q2 针对素养类题型,地理的复习方向?
重点:「逻辑观念」为时事题核心,从模拟考奠基础,以新型命题活化素养。可整理当年地理相关时事题目,如常出现的国家或台湾的重要邦交国。其素养题核心在于「逻辑观念」。建议考生,从歷届考题中推估重点整合观念,奠定地理基础,再练习109、110试办考试或模拟考等新型命题,达到逻辑的调整与活化,以利攻略新型学测。
Q3 地理混合题型的复习与提前布署?
重点:训练手写及作图能力,阐述思考过程为非选题作题技巧。「新型态题组题」对单选题而言,四选项中常掺杂两个可删除选项,删除选项后更利于作答;非选题由于考生较少接触,心态上应转换既有选择题作答方式,将思考过程以文字叙述。非选题是考生最需要练习的部分,尤其作答的深度、广度都要练习,其中部分作图题可能同时掺入数学及统计能力。
Q4 复习地理的必胜技能与能力?
重点:「空间能力」、「生态」、「区域」三大能力。阅读地理要熟悉地图,当考生阅读特定国家时,可进一步阅读邻近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进行串联,利用探索的角度寻求「空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作图的答题。
「生态」中呈现多种因果关系,凡事都能探讨原因,训练这样的能力有助于非选题答题,同时也是许多考生所欠缺的。「区域」包括空间跟生态等,为等级最高的难度,其中新型态题组题就需要大范围的区域整理。
Q5 综合歷届试题,预测的新型学测10大单元命题机率?
重点:自然地理占比大、人文地理、技术地理。
Q6 10大单元中的核心重点为何?
整合民国83年至110年歷届试题,其产业单元占比大,新型学测也可能将整併产业中的四大类改以观念与区位命题。除了自然地理中的气候、气温、降水,近期受到关注的就是地理中的资料与资讯分析,如GIS 为目前具有前景的系统,新冠疫情建置的口罩地图跟接种抽籤机制,甚至快筛站设立都与资料与资讯分析相关。
Q7 复习地理是否有量身订做的建议与时间规划方向?
重点: 根据准备时间制定阅读规划。时间充裕的情形下,可先阅读课本累积基本概念,再利用歷届试题从关键字中抓取灵感,结合课本内容基础达到整合概念效果,最后以试办考试或模拟考等提升素养题型及非选答题能力。若时间紧缩,则省略课本阅读从歷届试题中找寻范围,再进行新型命题训练。
Q8 若复习效率不佳及模拟考成绩不理想要如何改善?
重点:调整方向、加强整合力。从模拟考中,检讨考卷并将错误题型进行统计,诊断出欠缺的区块「调整」阅读方式。从模拟考找关键字可以「加强整合力」,达到辨别选项的逻辑思考,并利用关键字推断答案。应对学测不仅仅是阅读完即可,而是将课程进行概念推理。
Q9 准备新型学测的漫漫长路上,要具备什么心态来面对地理?
重点:熟悉题型、整合题型、逻辑推理、空间感。大考前需要非常熟悉出题类型,了解考试出题方式,再进一步了解整合题型的出题方法,可善用歷届考题。加强因果关系中的连结与逻辑推理,且阅读地理时随手拿地图,让自己「心中有地图」以提升空间感。
Q10 给考生的一句话!
「地理」其实是一科很轻松的科目,可以带领大家探索世界各地不同的议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