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据,水圳就是农民赖以灌溉的水渠。福德洋圳孕育士林和州美平原将近三百年,除了灌溉农田,并提供士林旧街和新街的民生用水之外,在日治时代更是供应了士林纸厂所需的工业用水。如今它的珍贵歷史记忆,将从士林地底觉醒,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眼前。

东吴大学校长潘维大于新书发表会中致词。(图/东吴大学提供)
东吴大学校长潘维大于新书发表会中致词。(图/东吴大学提供)

由东吴大学人社院USR计画「前世与今生──再现士林昔日百年风华」出版的《走读士林:探寻福德洋圳失落的记忆》一书,5月3日在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举行新书发表会。邀请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署七星管理处周师文处长、泰北高级中学陈建佑校长、东吴大学潘维大校长、人文社会学院黄秀端院长、微生物系黄显宗特聘教授、社会学系郑德兴副教授、研务组刘秀娟组长及东吴师长们蒞临,发表会上作者黄显宗透过详细的解说,分享其创作歷程,带领读者们一同追寻古圳,揭开福德洋圳源头之谜。

新书《走读士林:探寻福德洋圳失落的记忆》。(图/东吴大学提供)
新书《走读士林:探寻福德洋圳失落的记忆》。(图/东吴大学提供)

早期的士林一带皆为农田,建于乾隆元年的福德洋圳是孕育着这片土地的重要水利资源;它由士林早期的先民开凿,从双溪引水,而它的取水口正好位在东吴大学第二教研大楼的侧边。然而,如此重要的命脉水源,也难逃成为都市发展底下的牺牲品。目前除了部分水圳的遗迹已经被柏油路覆盖而成为暗沟,甚至连取水口也险些因河流工程而遭到封填。福德洋圳是许多老士林人的集体记忆,它的消逝让士林人感到不胜唏嘘。面对这般困境,东吴大学人社院USR计画「前世与今生─再现士林昔日百年风华」团队、团队成员黄显宗特聘教授,一年多来努力地搜集士林地方文学史料,经过详细的比对与整理后,于今年出版了《走读士林:探寻福德洋圳失落的记忆》。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福德洋圳的歷史价值及痕迹,实际上也是士林人心中的记忆。福德洋圳是早年士林乡亲们合资建造,可见当年乡亲团结发展的乡土精神。虽然福德洋圳大抵已隐没在水泥建筑群下,仍可透过建筑物的方位瞭解它对士林聚落发展的影响,亦可看出士林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歷程。

福德洋圳在士林官邸有一小段依旧是明沟。(图/东吴大学提供)
福德洋圳在士林官邸有一小段依旧是明沟。(图/东吴大学提供)

配合《走读士林:探寻福德洋圳失落的记忆》专书出版,人社院USR计画规划了为期一周之展览(5/2至5/6),展出多张黄显宗纪录今昔福德洋圳之影像、影音资料与台湾古地籍图,让失落的「士林血脉」重现于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欢迎民眾一同见证古圳昔日风华。

##士林 #福德洋圳 #记忆 #东吴大学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