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银髮族,最常做的运动多是走路,强度低,完全无法避免肌肉流失。根据台湾骨松学会统计,台湾50岁以上的民眾,有45%确诊为「肌少症」,对比亚洲其他国家只有6%,足足高出8倍。尤其,不少老人家误以为,就是骨质疏松才导致跌倒、骨折,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正是「肌肉不够」。

为了避免陷入「肌肉流失加剧→行动力变差→抗拒行动→肌肉流失再加剧」的恶性循环,慈济科技大学特地选在吉安乡宫庙附近的活动中心,成立胜安银髮健身俱乐部。为期12周、共24堂的课程,以增强下肢肌力为目标,共吸引45人报名,平均年纪65岁,其中年纪最长的是80岁、最年轻的46岁,还有5对夫妻檔。

64岁的宋先生正是因肌少症困扰而深有所感,连医师也警告,要多补充高蛋白饮食,还要增加肌肉量,让平常以打桌球、散步居多的宋先生,第一次踏入胜安银髮俱乐部,首度尝试从未接触过的重量训练。陪同运动的宋太太也说,每堂课都有完整的热身、徒手、器材到伸展,尤其,专业教练一对一的说明指导,以及量身订做的角度、重量和组数,明显感受肌肉变结实,更希望能改善骨质疏松。

身为教育部体育署中级国民体适能指导员的慈济科技大学长期照护研究所助理教授王锭尧表示,「肌少症」是指负责力量与爆发力的第二型肌肉退化,容易造成骨质疏松、跌倒等。尤其,40岁后的肌肉量流失速度,平均每10年减少8%;70岁后,甚至加速至15%。由于下半身肌群,占全身70%的肌肉质量。

有别于都会地区首选的电梯大厦,对于大多住在透天厝的花莲长辈来说,就是得天天照三餐、上下爬楼梯。65岁的陈阿姨表示,平常容易膝盖痛,多以健走为主,希望能增加腿部肌肉,来减轻膝盖负担。所以,胜安银髮健身俱乐部,以增强下肢肌力为目标,多在强化腿部前侧肌群(股四头肌)、后侧肌群(股后肌群)、内外侧肌群(内收肌和外展肌)、臀部肌肉、核心肌肉(腹肌和腰背肌群)等。助理教授王锭尧强调,下肢肌力不但有助于提升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的力量,更能进一步协助站立、行走和转身的平衡。

没法做地板动作,也可以改成坐在椅子上拉弹力带。(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没法做地板动作,也可以改成坐在椅子上拉弹力带。(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助理教授王锭尧还发现,不少长辈会彼此激励、讚许,甚至会偷偷互相比较重量,反而促使大家更努力挑战。曾置换过人工关节的67岁刘阿姨,没法做地板动作,但是,可以调整、改成坐在椅子上拉弹力带。看到80岁的曾阿嬷,即使髋关节曾动过手术,不太能做外展动作,但依旧拿着4公斤的壶铃行走,让其他「后生小辈」瞠目结舌。

80岁曾阿嬷,即使髋关节曾动过手术,不太能做外展动作,但依旧认真锻炼。(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80岁曾阿嬷,即使髋关节曾动过手术,不太能做外展动作,但依旧认真锻炼。(照片/慈济科技大学提供)

#肌群 #胜安 #肌肉 #银髮健身俱乐部 #肌肉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