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心理復健协会表示,请别再用「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来形容、譬喻各种不当行为、危险和暴力,来加深社会对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负面印象,例如:前一阵子引发热议的「本车驾驶/骑士患有精神疾病」的汽/机车贴,把精神疾病做成KUSO车贴在市面上贩卖,在路上趴趴GO,也无「法」可挡。这些标籤让精神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在生活上受到各种歧视与社会排除,让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不敢光明正大求助资源,精神障碍、精神疾病不缺被贴标籤,缺少的是不要再复制标籤,以及愿意一起撕下标籤的人。

国内虽有《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第74条、《精神卫生法》第38条强调「…不得使用歧视性之称呼或描述,…或误导阅听人对身心障碍者产生歧视或偏见之报导…」规定,并要求撤下相关报导、出版品,以防止扩大误导阅听者对精神障碍者产生偏见与歧视,而造成人权损害或剥夺平等权。心理健康司在2014年也公布『媒体报导精神疾病「六要」与「四不要」原则之说帖』,但这些法律大多在督促与约束传播媒体。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好笑也需要底线,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需要重视「标籤、偏见与歧视」等言论对他人产生的效应,或许只是一个好笑而已,为何那么高标准的被看待,是因为那会带来几千、几万的流量,24小时影片随时点开就播放,将大家多年致力于去污名、改变刻板印象的一切努力化为零,道德标准高是因为如此,没有别的。

台湾社会心理復健协会指出,理解「强调人权与尊严」,是为了避免歧视所带来的生活负面影响,儘管《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施行法》在国内施行九年多,但身心障碍者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对待的情形仍是处处可见。如果社会仍不时将障碍特质的名词,使用在对他人讪笑、怒骂、贬抑等,很显然政府需要做更多社会教育、意识提升。

台湾社会心理復健协会也希望呼吁公眾人物、自媒体经营者,应学习、做功课在如何避免造成歧视、贴标籤、污名化的言论,也呼吁消费者避免购买造成歧视、贴标籤、污名化的商品。

#精神疾病 #歧视 #标籤 #台湾 #社会心理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