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少子化「第二波海啸」逼近,旅美台人、东海大学北加州校友陈祥文日前在东海大学70周年校庆以〈从招生战到需求战〉为题发表专文并进行一场演讲,呼吁台湾高教界放弃短线的「招生保卫战」,改以「被社会重新需要」为核心战略。他指出,根据人口推估,2043年台湾大学考生将跌破11万人,较2011年高峰减少超过七成。47所国立大学将优先吸纳生源,百余所私立大学恐陷入「剩额厮杀」的结构性危机。「这不只是少子化,是整个高教生态系的改写,」他说,「未来能存活的,是能创造需求、能被信任的大学。」
旅美学人陈祥文博士毕业于师大附中高中部,以第一志愿考取东海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深造,取得美国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化学硕士与博士学位,长年致力于半导体与创投领域的研究与实务发展。陈博士不仅共同创办 Paradigm Technology 与 GSI Technology 两家于美国 Nasdaq 成功上市的公司,并于化学领域发表二十余篇专业论文,拥有八项美国 IC 制程专利;此外,他创立 Monet Capital, LLC 投资二十多家高科技新创企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不仅是东海杰出校友,更为台湾校友在国际科技舞台上树立典范。
长年关心台湾高等教育的他指出,第一波少子化已让私校数量从164所降至151所,而第二波危机将带来更剧烈的淘汰。「过去学校比的是谁能撑过寒冬,现在要比的是谁能找到春天。」他以东海大学为例,学生数自2011年的一万七千五百人,预估到2028年将降至一万五千四百人,学费收入短少逾两亿元。「这不是单一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财务结构的破口。」他强调,学校必须及早开启「开源节流+产学创收」双循环,并建立长期现金流与品牌吸引力,否则2038年后将迎来一场比退场更深层的信任危机。
他提出的台湾教育「三支箭」,被视为一套可实践的高教改革路线。第一支箭是AI应用教育,不再局限于设立AI学系,而是让AI成为各学门的「第二语言」。他主张以跨院课程、专题实作和产业合作三轨并进,让学生能在真实场域中「从做中学」。第二支箭是医护与理工补强,透过建立医工、医资与智慧医疗跨域学程,吸引高学力生源并提升研究能量。第三支箭是半导体学程,对准产业缺口,聚焦制程自动化、设备维护与EDA应用,并与企业共设课纲与实习。「教育要回到社会现场,课程设计要能对接市场缺口,这才是少子化时代的新生策略。」
在治理面,他呼吁「让高等教育的大学校长真正成为CEO」。他尤其认为私立学校的董事会应该制定方向与财务原则,不该干预学校日常运作。「若陷入微观管理,战略只会原地踏步。」他建议导入企业治理概念,建立OKR与滚动预算制度,确立风险红线;并强化财务自主,运用校务基金投资、校友募款与产学专案构筑稳定现金流。「财务盈余不是目的,而是为研发与品牌买时间,」他说,「一所有现金流、有愿景、有节奏的大学,才撑得过长潮退。」
陈祥文同时提出具体建议:台湾各大学应公布年度「录取分数数位化排行榜」,以数据检验改革成效;推动校友投资型基金,让捐款兼具报酬与回馈;设立「AI+产业共创基地」,让企业题库直接进入教室;并以「国际双联+在地实作」模式吸引外籍生源。「少子化的解方不在争学生,而在创造市场,」他强调,「若能用教育的力量为产业创造价值,企业自然会反哺大学,学生也会选择加入这样的系统。」
「少子化是一场长潮退,能活下来的学校,必须学会造浪。」陈祥文语重心长地表示,未来的教育竞争不在招生人数,而在「社会需求度」与「产业信任度」。他呼吁各校将「招生战」转为「需求战」,用新课程、新合作、新品牌让世界重新看见台湾大学的价值。东海的挑战,也是全台高教的镜像,当一所学校能为产业、城市与国家创造不可替代的角色,学生就不再是被招进来的数字,而是主动靠拢的伙伴,他期待台湾的高等教育跟半导体和AI科技受到世界关注一样,吸引全球更多学子走入台湾。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