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政治权力顶端,却也是血肉之躯的宫廷女性们如何爱,如何恨?
她们的爱欲情仇,对她们自己和他人,以及天下局势会造成何种影响?
【精彩书摘】
西周到春秋时,齐国的君主姓姜,是姜太公的继承人。这个家族的女性后代依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只有姓,没有名,都称为「姜」,也就是「姜氏」。在眾多姜氏女子中,那些嫁给别国君主做正妻,成为别国君夫人的,有些会用她丈夫的谥号来称呼她,例如「宣姜」就是齐僖公的女儿姜氏,嫁到卫国后成为卫宣公的夫人,因此得名。此外,春秋时诸侯贵族女性死后也有谥号,即用一个字以总结并代表她的一生。当时某些地位重要、形象鲜明的女子,史书记载时,会採用谥号来称呼她们,用以标明并彰显她们的身分,例如「文姜」、「哀姜」等名号,就在《左传》中出现。
春秋初年齐僖公在位(公元前七三一至前六九八年),他的太子名唤姜诸儿,另有二女,大女儿宣姜,小女儿就是文姜。古代贵族姬妾眾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虽然同属一家,唯因家族庞大,眾姬妾各有居所,同父异母子女见面的机会显然偏少,但当然彼此认识。姜诸儿与文姜应该不是同母所生,因为唯有如此,二人才会自小在齐宫中处于「有点熟,又不太熟」的人际关系状态,等到情窦初开时,容易因近水楼台,互相产生异性的吸引力。对于这种情况,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Henry HavelockEllis, 1859~1939)在他的着作《性心理学》第三章第一节〈青年期的性衝动〉中曾经论及:
性的繫恋必须靠较强的刺激,而家庭环境中人,彼此朝夕相见习熟已久,即使有性的刺激,事实上不够强烈的程度,不足以引起反应。……大家知道,最强烈的亲属相恋的例子往往发生在从小就分开的兄妹之间。
果然,在宫廷中分别成长的姜诸儿与文姜发生恋情,出现乱伦的通奸关系。
这种关系应该没有维持很久,但已经足够在二人心中留下无法忘怀的印象。因为齐僖公二十二年( 鲁桓公三年,公元前七○九年),鲁桓公派遣公子姬翚赴齐国求亲,齐僖公答应,同年就送女儿文姜出嫁到齐国。古人结婚很早,女孩子十五、六岁出嫁甚为平常,由此看来,姜诸儿与文姜成为情人还不是很久,文姜就出嫁了,因此对于双方而言,对方都可能是初恋情人,至少文姜是如此。
倒是当时齐僖公的行事不合常理,颇值得玩味。依歷史记载,他亲自把文姜送到鲁国成亲,这违背周朝的礼制,也让人觉得以齐国这样的大国,此举未免太过谦恭。
原来依照周朝礼制,诸侯之女出嫁,应由君主指派大夫送嫁,国君是不出动的。齐僖公之前已经嫁过长女宣姜到卫国,也依礼而行,应该不会不明此理,但他还是亲自送文姜去,不惜违礼,显示他必然另有考虑。推想做为父亲,齐僖公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的儿、女通奸,所以才亲自押阵送嫁,以免半路儿子可能追上女儿互诉衷情,难分难舍,奉派送嫁的大夫也管不了。实际上这种强力八卦的事情在耳目眾多的宫廷中很难瞒住眾人,做父亲的听到传言,看出端倪,也在情理之中。
文姜嫁到鲁国,成为鲁桓公夫人后,一时日子过得颇为正常。鲁桓公六年(齐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七○六年),文姜为鲁桓公产下一子,因与鲁桓公同日生,取名为同。姬同为嫡妻所生,在姬妾眾多的中国传统宫廷中并不多见,鲁桓公想必十分高兴,文姜的君夫人地位也想必因此十分稳固。姬同长大后被立为世子,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本文摘自 《爱恨帝王家:中国古代宫廷女性的爱欲情仇——春秋战国篇》/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叶言都
1949年(民国38年)生于澎湖,祖籍北京,父系为满族叶赫那拉氏。臺湾大学歷史系博士。曾任英文汉声杂志研究员、中国时报各项职务(从人间副刊编辑到财务长)、世新大学兼任讲师、时报旅行社顾问、古蹟臺北故事馆谘询顾问、倪匡科幻小说决审委员等。
现任东吴大学歷史系暨创意人文课程兼任助理教授、洪建全基金会敏隆讲堂讲师、臺北市长官邸艺文沙龙讲师、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曾获第8届时报文学奖科幻小说首奖(1985),作品〈我爱温诺娜〉;第11届时报文学奖推理小说首奖(1988),作品〈1649〉。
着作《海天龙战》(2008)、《绿猴劫》(2020,《海天龙战》32年纪念新版),科幻小说集。推理小说〈1649〉改编为电影《游戏规则》(1989)。谈中国歷史:《让我们来到南朝》、《让我们来到北朝》(2019)、《爱恨帝王家:中国古代宫廷女性的爱欲情仇——春秋战国篇》(2020)。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