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即将沦陷。一台台焚毁车辆被疯狂地推进沟里,场面混乱。这些车上曾经高高捆着被人视若珍宝的物品,如今,心爱的行李散落四周,洋娃娃、时钟、镜子碎了一地,在这无情的马路上绵延好几英里。行李的主人──有老也有少──倒卧在热滚滚的烟尘中,有的发出呻吟,有的已然沉寂。然而,人潮依旧在他们身旁川流不息。那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队伍,又饿又累的人们提心吊胆,害怕得接连几天不敢停下脚步。
上千万老弱妇孺为了逃离从东面和北面边境一涌而入的希特勒坦克雄军,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整座城市的居民抛弃家园,徒劳无益地企图躲避即将吞没他们的纳粹闪电攻击。人们激动地谈论德国士兵如何因为一路势如破竹,开心地脱掉上衣狂欢庆祝。空气中浓烟密布,瀰漫着死尸的腐臭味。婴儿没有奶喝,老人倒在原地。马匹拉着超载的老旧农车,全身浸在汗水里,痛苦得垂下脑袋、哀声嘶鸣。一九四○年五月的法国热浪目睹了这一切──史上最庞大的难民出走潮。
日復一日,一辆救护车独自在人潮中穿梭,驾驶座上是一位耀眼的年轻女子。二等兵维吉尼亚.霍尔的汽油和药品常常用到所剩无几,但她依然坚持开着法军救护车朝进逼的敌军前进。她不屈不挠,就算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呼啸着俯衝而下,朝她周围的车队投掷一百一十磅的重磅炸弹,让一辆辆车子陷入火海,把路面炸得坑坑漥漥;就算战斗机低空划过树梢,拿机关枪扫射跳进壕沟躲避屠杀的妇女与儿童;就算法国士兵弃甲脱队,有些人甚至开着坦克车逃跑;就算她因为不断用义肢踩离合器而导致左髋部阵阵剧痛。
歷经多年的残酷拒绝,此刻,在三十四岁这一年,这项使命成了她一生的转捩点。为了自己,也为了她在战场上救起、急忙送往医院的伤兵,她不能再失败了。有许多原因让她在好几百万人放弃希望时,心甘情愿离乡背井,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另一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她已经好久不曾活得如此畅快淋漓。逃兵的懦弱令她不齿;她实在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肯继续战斗。不过话说回来,她本来就无牵无挂,没什么好损失的。法国人仍然记得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捐躯,全国的孤儿寡母没心情投入另一场血战。不过,维吉尼亚决心坚持到底,不管战争会把她带到什么地方。她已准备好面对任何风险、降伏一切危难。说来矛盾,对抗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全面战争,或许是她获得心灵平静的最后一线希望。
然而,跟接下来那段以冒险、行动以及似乎深不可测的勇气写下的荷马史诗般的人生相比,这些事情根本不算什么。一九四○年夏天维吉尼亚.霍尔在法国的救护车勤务不过是牛刀小试,帮助她为日后对抗纳粹暴政及其法国傀儡政府的几近自杀式行动做好准备。当女人鲜少被列入英雄主义光谱;当女人在战争中只能扮演从旁协助和掩护的角色;当人们只期待女人打扮得漂漂亮亮、乖乖听话、把重活留给男人去干;当残疾女人──或男人──往往只能待在家里过着狭隘而心有不甘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破天荒地扮演冒险犯难的角色,深入敌后从事侦查、破坏与颠覆的工作,开启时代先河。一个在悲剧事件中失去左腿的年轻女子挣脱最紧密的束缚,克服了偏见与甚至敌意,帮助同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像她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游击领袖至今仍鲜为人知,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那或许正是维吉尼亚想要的。她躲在暗影中行动,那是她最如鱼得水的地方。就连她在法国最亲密的盟友,都觉得她似乎没有家、没有亲人、不隶属于任何军团,只有一股想击溃纳粹的炽烈欲望。他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和国籍,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她不断改变外表和举止,在法国各地神出鬼没,总是不期而至却又倏忽消失,战争期间始终是个谜一般的人物,某种程度上,战后依然如此。即便现在,为了追溯她的故事,我花了整整三年到处打探,遍访伦敦的国家檔案馆、里昂的抵抗运动檔案室、上罗亚尔省(Haute-Loire)的空投区、巴黎的司法檔案馆,甚至位于兰利(Langley)的美国中情局总部白色大理石长廊。我的研究引领我熬过九级的安全调查,深入当今美国情报世界的核心。我曾跟英国特种部队退役队员以及大西洋两岸的前任情报官,讨论潜入敌区行动的庞大压力;也曾追查遗失的檔案,发现另外还有一些檔案不翼而飞或下落不明。我曾花好几天画图表,试图在几十个代号和她的眾多行动之间配对;花好几个月寻找那些离奇「消失」的文件留存下来的摘要;花好几年挖掘已被遗忘的文件或记忆。当然,最杰出的游击队领袖不会为了满足未来的歷史学家,在清晨五点为前一夜的行动留下完美纪录,而那些确实存在的纪录,往往零零碎碎或相互矛盾。我尽可能忠于当事人的说法,然而有时候,我感觉维吉尼亚彷佛在跟我玩猫捉老鼠,彷佛她在九泉之下仍像她以前常说的那样──「不愿多谈」过去的事。
当整个欧洲从北海到俄罗斯边境几乎都在纳粹铁蹄之下,在她的秘密世界里,信任是承担不起的奢侈。保持神秘就跟可以藏在身上的柯尔特手枪一样至关重要。然而在现今这个时代,当世界似乎再度倾向分化与极端主义,她为了追求崇高理想而跨越国界的同志情谊典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耀眼夺目。
政府也没有让填补资讯缺口的工作轻松一些。许多相关文件至今仍列为机密──不过,透过两位前情报官的宝贵协助,我成功争取将其中几份文件解密,供本书所用。法国国家檔案馆一九七○年代的一场大火将许多文件付之一炬,为官方说法留下无法填补的漏洞。在华府的美国国家檔案和纪录管理局,好几批文件显然被放错位置或归错了檔,关于这些文件的一份便利清单也显然在迁馆时丢失了。在特别行动处(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维吉尼亚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四年间服务的英国情报机构──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原始文件留存下来。然而,儘管我彷佛在黑夜暗巷中摸索,歷经种种挑战与波折,但维吉尼亚的故事从来不令人失望:事实一次次证明,她的经歷比我所能想像的更曲折离奇、故事中的人物更生动逼真、这些故事的重要性也更不同凡响。她永远改变了间谍工作以及女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同时改变了法国的战争进程。
(本文摘自《无足轻重的女人》/ 麦田出版)
【内容简介】
这本传记兼具史诗般真实故事的勇敢、牺牲,以及寻找真爱,述说着从未公开的情节。本书作者索尼亚.普内尔(Sonia Purnell)为得奖传记作家,在她笔下,首次揭露现代首位女间谍维吉尼亚.霍尔的诸多代号,同时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个最勇敢的行动背后,霍尔的成就。
维吉尼亚.霍尔曾是美国上流人士,在二战之前,霍尔试图加入美国外交人员的行列,但因为先前在打猎中失去了一部分腿,也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被拒之门外。直到她被英国特勤局吸收,为英国情报机关特殊作战执行部(SOE)工作,并在二战期间派去法国维希(Vichy)。霍尔身体上的残缺,使得她的成就更显难能可贵(她曾在一次狩猎意外中失去腿,日后利用她的木制义肢偷渡重要文件)。后来她加入了美国战略情报局(OSS),亦即CIA的前身。
霍尔展现了一个成功间谍所有的必要特质:大胆而又纪律严明、勇敢无畏而又足智多谋,同时在1941年至1945年的两次重大任务期间,达成惊人成就。
霍尔的卧底身份为一名记者,曾与敌人阵营的人为友,此举对她的间谍行动影响重大。她的同伙里有一位是杰尔曼.格琳(Germaine Guerin),这是名美丽的女士,欢迎所有贵宾(也包括德国军官)到她的沙龙。维吉尼亚招募了格琳及其旗下的女孩,教他们如何在军官的饮料中下毒,使其逐渐失明。霍尔和格琳生性酷爱危险,且很有与之应对的天赋。另一个令人意外的同谋是琴.罗素博士(Jean Rousset),格琳沙龙里所有女生的妇科医师,设立一个假的心理诊所作为掩护,拯救飞行员及英国探员。
随着时间过去,霍尔在法国住处公寓的厨房,已成为探员的集中地及避难最佳去处。霍尔的任务是促发法国抵抗运动的兴起,同时,她也聪明运用牧师的轮椅及在果酱罐中偷渡机密檔案,巧妙地从贝杰拉克(Bergerac)附近的集中营释放了一批被掳获的盟军特工。此时,霍尔已成为盖世太保名单上的头号要犯。
到了1944年,霍尔的卧底身份遭到揭穿,而她也不能再回去为英国服务。于是,她转而开始为美国战略情报局(亦即CIA前身)工作,在法国北部的山区训练新兵。正是在这里,她成为一位成熟的军事战略家,在前线指挥作战。也就是在这里,她爱上了一名新兵保罗.戈利奥特(Paul Golliot),彼此成为共度余生的灵魂伴侣。
【作者简介】
索尼亚.普内尔(Sonia Purnell)
得奖传记作家暨记者,以其细致的研究及活泼的写作和演讲风格而着称。曾任职于《经济学人》、《每日电讯报》,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她的第一本着作《Just Boris》即入围英国欧威尔奖初选名单。她的最新出版着作《Clementine》(这是第二版,英国版本为《First Lady: The Life and Wars of Clementine Churchill》),在大西洋两岸都受到热烈的讚扬,同时入围Plutarch奖2016年最佳自传奖,亦获得《每日电讯报》和《独立报》2015年年度之书的讚誉。
【译者简介】
黄佳瑜
臺湾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企管硕士。曾任联合利华行销企划、美商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管理顾问。现为自由译者,译作有:《Jack》、《但求无伤》、《敦克尔克大撤退》、《发光体》、《孤独的反义词》、《财团治国的年代》、《精神病院里的歷史学家》、《向50位顶尖管理大师学领导》、《成为这样的我:蜜雪儿‧欧巴马》(合译)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