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帝王为了扩张领土,不惜发动战争,而弓箭作为冷兵器时期,最有效的远程作战武器,为何将士们明知道弓箭很难射穿盾牌、铠甲,却依旧不断浪费箭矢和体力,不停放箭射击敌方盾牌呢?背后有3大关键考量。
根据《搜狐网》报导,弓箭要射得好,包括准度、风速、距离,以及射手的臂力问题等,缺一不可,然而受限于古代工业技术愈发蓬勃发展,盾牌的防护力度也不断提升,弓箭手无法轻易射穿盾牌,即便射中敌人,也无法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多数中箭致死的的原因在于破伤风,只有极少数是射中要害。
既然如此,为何战场上的士兵还要不惜成本浪费箭矢、体力,不断放箭射击敌方盾阵?最主要原因在于,「射程远、不用近战」,此举能有效达到牵制的效果,延缓敌军进攻的脚步,并且迫使敌方必须身着防御护甲或手持盾牌,大幅度增加进攻的准备时间与成本,还有机会造成局部伤亡。
其次是「射伤骑兵马匹」,眾所皆知,动物受惊后很难控制,即便战马训练有术,但突然被射伤,很容易在队伍中横衝直撞,等同于自乱阵脚。
最后一点就是「消耗敌方战力」,弓箭手的价值在于远程攻击,一旦两军厮杀,弓箭手无疑成了摆设,不能随便放箭,否则容易射杀自己人,因此一场战役的前期放箭,只不过是为了消耗敌方战力而已,最后还是要靠着其余士兵上阵杀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