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古装宫廷剧的人,应该时常可以看见太监拿着皇帝圣旨在宣读的情境,偶尔还有人会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假传圣旨,但这些情节在歷史上其实都是极少出现的,但为什么古人不偽造圣旨呢?一切都是因为太难成功了。
根据《上游新闻》报导,圣旨是皇帝对臣民下达命令或公告事项的正式公文,为了防止圣旨在传送的过程中遭到置换,因此开发了一套防偽机制,首先便是圣旨的材质,通常都会使用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而上面的图腾多为祥云瑞鹤,样式十分富丽堂皇。
其次,颁布给不同阶级的官员时,圣旨的顏色也有所不同,通常都是官阶越高顏色就会越丰富,根据明清的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则为单一的纯白绫;另外,轴柄的材质也依阶级有着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
再者,圣旨的两旁都会印有在飞舞的银色巨龙做为防偽标志,就连开头第一个字也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而明清两代皆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圣旨开头,因此开始有了「绣字暗记」这个防偽机制,「奉」字除了要符合第一朵祥云的位置以外,还必须用精巧的绣工来绣上,因此一般人是很难可以偽造圣旨的。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