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并不安寧,自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就在边境修筑城墙,以免游牧民族入侵,秦、汉、明三时期的长城规模变得更大,明朝还将长城的尽头修建至海里,由于当时正经歷小冰河时期,所以会遇到海面结冰的问题,使敌人能从海上进攻。
根据大陆节目《地理中国》介绍,山海关是明长城东北重要的关隘之一,属于战略要地,却曾被敌人跨过海面偷袭,明洪武年间(西元1368年至1398年),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抢掠,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奉命在距离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临海高地修筑长城,城墙横跨峻岭后入渤海,看起来像一条巨龙,因此称为「老龙头」。
老龙头由入海石城、海上敌台、南海口关及澄海楼组成,其中入海石城是明长城中唯一修建在海里的长城,长约22.4公尺、宽8.3公尺、高9.2公尺,也是长城唯一集结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秦皇岛是天然不冻港,主要受黑潮暖流影响,但遇极端气候仍会产生冰封现象。
董耀会翻阅史料发现,明朝中期全国年平均气温开始下降,许多年的冬天变得极为寒冷,使山海关一带海域结冰,北方游牧民族看准这个机会进行偷袭,也成为海上防御漏洞,戚继光才会修建入海石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退潮、冬季枯水季节或海面结冰由海上潜入,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200多年间,老龙头逐步修建完善,直到清代,长城内外民族统一后,老龙头也失去军事防御作用。
另外老龙头竟是建在松软的沙滩上,却能屹立不摇600多年,董耀会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墙底部的岩石很突兀,才意识到长城底下是侵入海中的岩石带,但随着海沙长年堆积,覆盖在岩石带上,让人误以为长城建于沙滩上,戚继光为了增强石城的稳定性,还将入海的岩石表面凿平,再铺上条石做为地基,老龙头才得以屹立沿海数百年。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