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古装剧的人,对于主人家拒绝客人进门,而给吃「闭门羹」的说法肯定不陌生,不过闭门羹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冯贽(ㄓˋ)的《云仙杂记·迷香洞》,在古代不仅是一道菜,还和青楼名妓有关,流传至今更成了安徽一带着名的传统美味。

根据《搜狐网》报导,「闭门羹」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冯贽所着的《云仙杂记》,「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内容提到,青楼名妓史凤不仅拥有沉鱼落雁的美貌,而且能歌善舞,名声很快就传遍千里,吸引不少仕绅名流、公子哥砸重金求见,只为了一睹芳容。

不过史凤除了长得漂亮,也很有个性,对于每天慕名而来的贵客,不可能全部招待,于是便将前来求见的男子以品、貌、才、学分成三六九等,至于那些纨裤子弟、不学无术之辈,则通通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史凤又担心把客人都得罪光,于是决定亲手准备羹汤,安抚这些被怠慢的公子哥,这样一来,客人们只要一看到羹汤,就会知道史凤没时间接客而识相离开。

这道料理也称之为「闭门羹」,里头除了豆腐之外,还有鸭肠,由于在当时都是廉价的食材,隐隐透露着对于客人的轻视。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客人们竟然一吃上瘾,还特地前往青楼,只为了吃上这碗羹;如今这道闭门羹更成了安徽沿江一带着名的传统美味。

#闭门羹 #史凤 #青楼 #名妓 #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