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有关,屈原投江以后,当地的人为了营救他,纷纷划船竞渡,却还是晚了一步,后来人们又把粽子丢进水里,希望鱼群吃糯米,不要吃屈原的遗体;近几年来甚至还有传闻,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曹娥和伍子胥的悲剧故事,因此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对此大陆歷史教授出面澄清,端午节最早是用来祛病的节日,和上述3位歷史名人毫无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歷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表示,民俗学家江绍原的着作《端午竞渡本意考》中指出,端午节的许多习俗,比如挂艾草、缠五色丝线、踏百草、喝雄黄酒等,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祛病,因为农历五月在古代又称作「恶月」,这个月份是阴阳交会之时,所以疾病比较多。
大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杂志月刊《中国国家地理》也指出,浙江寧波博物馆收藏的一个来自古越国的铜钺(ㄩㄝˋ),上面就画有「羽人划舟」的图案,同时期出土的文物也有不少类似的图腾,然而这些文物距今2500多年歷史,屈原生长于战国末期,在当时根本还没出生,更何况他是湖北人并死于湖南,地理位置和浙江非常遥远。
另一个民俗学家黄石所写的《端午礼俗史》则称,吃粽子原本是古人的「荐新之礼」,农民收成了夏季的作物后,为了感谢神明保佑丰收,于是将食物做成粽子献祭,而荐新之礼的日子和疾病相近,久而久之便合而为一,共同成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由此可知,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并不大,是后人为节日另外添加的故事。
于赓哲说,虽然「快乐」和「安康」的说法无对错之分,纯属个人自由,但他强调古人并没有「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禁忌,反而认为这是一个佳节而大肆庆祝,像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写:「嘆节气之迴圈,美君臣之相乐」;敦煌出土的文书《新集吉凶书仪》中的《端午相迎书》也写道:「喜逢佳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还有明代的《启隽类函》,收录20多篇关于端午的范文,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祥、瑞、嘉、乐,「贺端午节」更多达26次,因此于赓哲表示,把端午节当作良辰佳日、互相祝贺,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