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正史中唯一承认的女皇帝,然而她在临死前却下诏,表示自己要「去帝号、归陵」,除去原本皇帝的名号、重返皇后的身分,并和亡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此外还立下了一块「无字碑」,相较于李治那块写满一生功绩的石碑,武则天的石碑上却一字不刻,因而成为歷史上的一大谜团。
大陆中央民族大学歷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指出,乾陵立有两块石碑,西边那块是唐高宗李治的,上面刻有密密麻麻的丰功伟业,东边那块则是武则天的,虽然高大巍峨,上面却一个字都没有,这就是武则天着名的「无字碑」。
自古以来,歷史学者或民间流传了许多种关于「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武则天自觉功劳太大,文字无法描述;第二种是武则天自觉罪孽深重,不敢写出来;第三种则是武则天觉得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断,于是只留下一片空白,让后人用想像力去填补。
但蒙曼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无字碑是在武则天过世后才立的,所以跟她本人的想法没有任何关系,但后人又为什么要替武则天立一块无字碑呢?蒙曼解释,古代的帝王陵寝制度其实是不立碑的,因为皇帝的功劳太大,无法用一篇短短的文章详尽描述,然而武则天是个标新立异之人,因此当李治过世后,她就替亡夫立了一块碑,并写了一篇《述圣记》,将他生前的功绩都刻在石碑上。
帝王立碑因而形成新的传统,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替她立了一块碑,但选好石头、刻好图腾后,麻烦也随之而来,因为武则天死后,唐朝就进入最动盪的时期,皇帝一个换一个,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曾获得权力,而且每一种政治势力对于武则天都有不同的评价,在这种状况下,武则天光是尊号就换了7、8个,从「则天大圣皇帝」到「则天大圣皇后」,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固定为「则天顺圣皇后」。
在这40多年间,没有人能给武则天一个评价,所以刻碑的事情也一拖再拖,到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字碑。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