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经常演皇帝为讨论政务,每天都要上早朝,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明朝确立内阁制后,大臣的奏疏都交由内阁处理,拟出意见后再给皇帝批覆,所以皇帝10几年不朝野也没关系,到了清朝雍正后,发现开朝会效率低,之后几乎是有大事才举办。
大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表示,清宫剧常演皇帝与大臣一早就集中在大殿讨论政务,不过电视剧演上朝都是在大殿,但清朝皇帝上朝其实是在室外,康熙时期形成「御门听政」制度,皇帝会坐在乾清门前,官员则站在广场上,由于宫殿面积不大,官员也不能离皇帝太近,才会在室外上朝。
毛立平进一步说明,早在明朝确立内阁制后,大臣的奏疏都是交给内阁处理,皇帝再根据内阁拟出的意见,决定对奏疏的批覆,之后交由各部院执行,只要流程没问题,上朝并不重要,而且费时又费力,还没有效率,当时早朝成为一种仪式,象徵皇帝勤政,明朝皇帝就算几10年没上朝,政务依旧在运行。
而清朝从康熙开始,形成每天「御门听政」制度,后来的皇帝渐渐发现,早朝也没太大必要,逐渐改为三日一朝或五日一朝,皇帝有时也会不定期举办朝会,除了常规的早朝,皇帝还会召集各部院大臣讨论政务,而雍正成立军机处后,皇帝与军机处大臣商议政务频率更高,处理政务的方式主要是批阅奏折或与大臣讨论,而非上早朝。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