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陵名字重复率高,例如明英宗朱祁镇和清高宗乾隆的陵墓都叫「裕陵」,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大陆北京故宫导览员房博指出,自古帝陵重名率就很高,因为古代取名方式有规则,结合帝王生前功绩及美好寓意。
大陆北京故宫导览员房博提到,古代帝陵重名率极高,并不是古人命名想省事,先秦时期为帝陵取名并没有规则,直到西汉,帝陵起名根据所在地名称,例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所在地是古时的长平坂,还有汉文帝刘恒的霸陵,陵墓旁有霸河流经。
东汉后取名不按照陵墓所在地,而是结合帝王生前功绩及美好寓意,选吉祥词汇命名,同时也寄托对国家的期许,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都葬于「孝陵」,孝字是提醒后代要懂孝义,实行仁政治理国家,还有唐宪宗李纯、明宣宗朱瞻基及康熙的陵墓都取名「景陵」,景字代表王朝鼎盛时期。
房博进一步说明,当时社会不管是百姓还是地名,都不能使用帝陵的字,例如雍正四年7月,皇帝发现湖广安陆府有一个景陵县,他便下命更改为天门县。而功绩平庸的皇帝,大多选择较温和的字取名,像是康、庆、惠、定、德、贞,亡国之君的帝陵没有后代取名,因此由新朝代帮忙,多选用禅、思,例如明朝崇祯皇帝的思陵。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