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相当重视血统,「嫡长子」通常是继承的第一人选,且「嫡出」比「庶出」的地位还要高上很多,然而到了清朝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皇位继承人选全凭皇帝个人喜好,打破了嫡庶的秩序关系,大陆歷史教授指出,清代之所以出现「秘密立储」,主要和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夺嫡」有关。
大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表示,康熙年间皇子们为了夺得皇位,引发了一场「九子夺嫡」斗争,最后由康熙帝下诏书传位给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帝。继位以后,雍正帝对继承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该採用什么方式解决皇位的继承问题,才能不引起皇子之间的恶性竞争,又能将储君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召集群臣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已经选好了,但是这个人选不会公开,他亲手写下皇位继承人选,再将纸张密封藏于盒子内,接着把盒子放在乾清宫正中间挂着的「光明正大」匾额后,也是整个宫中最高的地方,虽然这个盒子可能一放几十年,但当他过世后,就可以将盒子内的诏书取出,宣布继位人选。
毛立平指出,雍正帝的行为主要想告诉大家,立储的行为是公开的,但立储的人选是保密的,且当时雍正帝对自己的寿命相当乐观,没想到在位仅13年就去世,不过这个「秘密立储」制度也由此确立。
而在「秘密立储」的制度下,继承人选嫡子或庶子全凭皇帝个人喜好,任何人都无法干预,像以前群臣向皇帝力争,要皇帝遵守祖制家法、立嫡子为太子的场面,在清朝已经不復存在,这也是清朝皇权加强的一种体现。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