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用餐时,大部分都会使用筷子,但其实筷子在发明初始,并不是用来吃饭的,而是用来夹取汤食中的菜和肉,大陆歷史教授指出,在《周礼》中对筷子的使用方式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除了功能以外,连摆放的位置都有讲究,必须横放于桌面,直到宋代以后才转变为直放。
大陆北京联合大学歷史文博系副主任冯小波指出,筷子和汤匙的歷史非常悠久,从史前时期就挖掘过这2种餐具的遗存,但数量较稀少,事实上一开始餐具是「3种一组」,包含汤匙、筷子和叉子,但后来发现叉子的作用不大,于是逐渐在餐桌上消失,形成现在华人经常使用的「2种一组」餐具。
冯小波表示,汤匙和筷子是在同个时期被发明出来的,主要和农耕文化相关,古人拿到食材后会做成2类食物,分别为乾食和羹食,但不管哪种,刚出炉的总是特别烫,必须使用工具才能享用,乾食又称「粒食」通常以汤匙食用,筷子则是用来夹羹食内的菜、肉等物,起初是用2枝树枝做成,后来才逐渐演变成筷子,又称作「箸」。
冯小波说,古代对于筷子的使用方式相当严格,根据《周礼》规定,筷子是不能用来吃饭的,而是专门用来夹羹食当中的菜和肉,且摆放的位置也有讲究,必须是横着放置在桌面上,直到宋代以后才转变成直放。冯小波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和官员唐肃用餐时,唐肃採取《周礼》规定,横着将筷子放置在碗上,以示对朱元璋的尊重,但此举反而激怒朱元璋,把唐肃直接发配到濠州。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