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少人都希望透过科举「当官翻身」,有些人甚至会不择手段,只为了获取好成绩。大陆北京故宫导览员指出,古代科举考试以前,考官还要先审查考生的口音,但并不是因为有地域歧视,而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
大陆北京故宫导览员房博指出,古代科举考试以前,还会先审查考生的口音,称作「审音制度」,但这项制度并不是地域歧视,而是为了防止作弊。古代考试作弊有许多方法,比如在衣服、鞋子里挟带小抄,或是直接请「枪手」代考,甚至买通考官、交换考卷等。
房博提到,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忽略的作弊手段「冒籍」,也就是冒充籍贯的意思,因为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採取「分区配额制」,朝廷会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财富额、文化水准等条件,分配考试的录取名额,有些考生为了增加自己的中榜率,就会冒充其他地区籍贯的考生,比如清末状元张謇(ㄐㄧㄢˇ)就曾冒籍参加童生试。
房博表示,冒籍的人数一旦变多,当地考生的权益就损失越大,长久下来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朝廷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制度,开始审查考生的籍贯,过程中除了设立连保制度,还增加了审音的环节,考试方法就是听考生的口音道不道地,例如顺天府地区(现京师地区)会让考生念祖孙三代的族谱,清代乾隆十年还设置了审音御史,在审查时和考生聊聊天,听对方说话使用的是不是道地的方言,对于冒充籍贯的考生,朝廷则会採取严格的惩罚措施,以维护考试的公平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