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及探花,合称「三鼎甲」,是相当难得的成就,不过清朝入关后,有一位探花郎只因为欠朝廷一文钱的税款,便丢了乌纱帽,民间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戏谑说法,沦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八卦对象。

根据《搜狐网》报导,这起事件发生在顺治和康熙年间,江南地区从唐宋以后就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也因为繁华富庶成为歷代朝廷徵税的重地。不过明末以来,江南官吏士绅经年累月拖欠税金钱粮,甚至为了避税勾结地方官员,富人们有样学样,导致朝廷徵收不到足够的税赋,就连皇帝也捉襟见肘。

顺治皇帝为了遏止乱象,下旨要收回所有欠款,但还没下手就英年早逝,后来继任的康熙皇帝决定沿袭先帝的作法,甚至採取更加强硬的手段,举凡有官员欠钱不还,无论金额大小,全部降职、革职。时任江苏巡抚的朱国治也立即将辖区内拖欠钱粮的官绅士子全部造册,上交朝廷,全案被称为「江南奏销案」。

一时之间,江南的讨债风气盛行,不料一位名叫叶方霭的探花郎因为欠税一文钱,被上报到朝廷,《清史稿》记载「江南奏销案起,(叶方蔼)坐夺官,寻授上林苑蕃育署丞。」意思是说,叶方霭因此丢了乌纱帽,被调到上林苑去喂鸡、喂鸭。而他因为一文钱丢官的惨痛代价传遍乡里,民间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戏谑说法。

一年之后,再回头整理此案的江苏巡抚朱国治或许是良心发现,认为仅凭一文钱就为难叶方霭实在没有必要,于是上奏朝廷,表示经过核实,叶方霭并没有少缴。1663年叶方霭重新復职,并且屡获升迁,最终官至刑部侍郎。

#叶方霭 #探花 #一文钱 #朝廷 #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