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留存下来的史书大多以文言文书写,让人不免好奇,古人难道连平时说话也都使用文言文吗?事实上,古人口头表达使用的语言,在先秦时代仍和文言文差不多,直到两汉时期才出现差异,唐宋时期以后的对话更是近似于现代口语,就连皇帝和群臣谈论正事时,也不再使用文言文。

根据《国家人文歷史》报导,大陆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歷代作家在仿古作品中使用的语言,由此可知,文言是一种规范化的书面用语,而文言文则是以文言写成的文章。

但文言文也不是一出现就是书面用语,事实上学界普遍认为,在先秦时期的文言文和口语表达是一致的,直到两汉时期才逐渐有了差距,且文言发展跟不上口语的速度,两者之间的差异就越变越大。

唐宋时期开始,在大眾口语的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新的书面语「白话」,不过在眾多知识份子眼中,文言文继承了前代名士遗风,且更言简意赅、极具格调,相较之下,白话文显得较为啰嗦、毫无文采可言,被当时的文人认为上不了臺面,因此他们坚持使用文言写作,透过提高阅读门槛来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会读写文言文,成为了「读书人」的一种身分象徵。

所以先秦时期的君王和朝臣谈论正事时,讲话使用的表达方式应该与文言文差不多,但从唐宋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皇帝和朝臣的对话变得越来越简单直接、通俗易懂,近似于现代使用的口语,像是康熙帝批阅奏折时给予的回覆,「知道了,此事奏明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閒话,写折来奏。」就十分浅显易懂。

#文言文 #白话文 #口语 #皇帝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