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少人歷经「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了靠科举翻身、光耀门楣,不过应试竞争激烈,就算很会读书,也不一定能顺利当官,因为古代其实也是个「看脸」的世界。在唐朝就算通过了科举考试,也要经由吏部选拔,如果长相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就会痛失当官的机会,明朝也将长相视作考试的加分项目。

根据《国家人文歷史》报导,在古代部分朝代,录取官员的条件还包含「顏值」。汉武帝时期设有学官「五经博士」,成为博士的弟子可免除赋税,但想成为弟子并不容易,首先得年满十八岁,再者必须符合「仪态端正」的条件;在唐朝,除了考过科举考试,还得通过吏部的选拔,才能获得做官的资格,而吏部挑选人才的条件共有四点,分别为「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如果长得不符合审美标准就只能痛失当官的机会。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选拔状元时,会将顏值视为加分项目,只有长得端正好看,才能代表朝廷的威严、帝国的顏面,比如明朝第一任状元吴柏宗,其实他在殿试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而是山西籍人郭翀(音同衝),根据《罪惟录·科举志》记载「郭翀第一,貌寝,改伯宗。」因为郭翀其貌不扬,最终长相端正的吴柏宗才得以突破重围,由此可以得知,就算到了明朝,选状元也是要看顏值的,才华横溢并不是最后的标准。

而《梨视频》也曾报导,清朝乾隆十七年,朝廷制定了一项特殊的制度「大挑」,在每次会试后举办,只要是在科举中三科未中的举人,就会由吏部依照外型和应对能力挑选,一等以知县补用,二等以教职补用。

至于吏部对外型的挑选标准,据传是按照「同田贯日气甲由申」这八字诀,其中「同」为长方脸型、「田」为方形脸、「贯」为头大、身长、腿直,「日」则为身材匀称;而这8字诀又被分为3个等级,同、田、贯为一等,日为二等,剩余4字则全数淘汰。

#科举 #当官 #外貌 #顏值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