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考古学家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一组4吨重的「曾侯乙编钟」,属于一种打击乐器,让眾人感到好奇,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从哪里获得大量原料,学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编钟的铜原料来自湖北江汉平原的铜绿山,而这座矿山的资源丰富,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大陆央视纪录片《寻古中国》介绍,考古学家1978年在随枣走廊的随州市境内,发现一组重达4吨的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礼乐器,对曾侯乙编钟进行化学和光谱分析,发现铜料来自位于湖北江汉平原的铜绿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提到,这时期曾国控制青铜之路,包括东部的铜绿山,保证这一带的铜资源能运入周王朝。

而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不断,学者依据早期考古发现指出,到了战国中期,楚国吞併曾国,拥有铜矿资源使其崛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提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每当遇到暴雨,铜绿山地上就会显露出绿色石块,也就是铜原料,含铜量极高。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1973年被发掘出来,发现当时炼铜后剩下的矿渣多达50万吨,按照矿渣比例推算,当时採铜量至少10万吨,以春秋时代的青铜戈重500公克左右来看,可制造出2.4亿件铜戈、青铜剑6000万把,30公克青铜箭头则可达40亿枚。

#曾侯乙编钟 #周朝 #春秋战国 #铜矿 #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