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考古学家在山东兖(音同眼)州市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汶口文化」,除了出土大量墓葬、房址、石器及骨器等,另外还有鱷鱼的残骸,经过研究发现,史前人类将鱷鱼视为食物,而这种鱷鱼特徵与现代仅出没于长江中下游的扬子鱷相同。
根据《山东卫视》报导,山东省兖州市王因村出土「大汶口文化」,距今5000多年歷史,考古学家从1975年到1978年进行7次发掘,发现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及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此外还有至少20个鱷鱼头骨残骸和皮下骨板。
考古学家以鱷鱼的下颌骨长度判断,大的体长约1.5公尺以上,小的则是1公尺左右,鱷鱼残骸有些被烧焦,有的则是遭打碎,与其他食物及垃圾放在一起,显然当时的人将鱷鱼视为食物,把鱷鱼剥皮并吃下肉,遗骸则随意丢弃在旁边。
考古人员拿鱷鱼残骸与大陆中国科学院收藏的各种鱷类骨骼标本做比较,发现其特徵与现代的扬子鱷相同,不过扬子鱷仅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区域,长年穴居于温暖潮湿的河、湖及沼泽中,与现在山东兖州的自然环境差很多,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气候与环境适合扬子鱷生存,因此能从距离不远的河流湖泊中捕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