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湖北随州在史书上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然而大陆考古学家在该地却出土了大量「曾国」的文物,却很少见随国的文物,进而引发考古学界与史学界争论长达36年的「曾随之谜」,后来一尊鼎从墓中出土,专家根据底部的铭文才终于破解谜团,得知「曾国即是随国」的事实。
根据大陆央视《中国国宝大会》介绍,湖北省随州市是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然而1978年时,大陆考古团队却在这里出土了曾侯乙墓,里面埋藏包含编钟、尊盘等国宝级文物,这次的考古成果引发了考古界和史学界争论多年的「曾随之谜」,为何在过去随国的土地上竟频频出土曾国的文物,究竟两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随着春秋时期的「楚王媵(音同硬)随仲芈(音同米)加鼎」在曾侯夫人的墓中出土,「曾随之谜」终于在争论了36年后被破解。该鼎的盖鼎上有盘状手把,盖子和鼎身上半部皆刻有蟠虺(音同盘毁)纹,中间有一圈凸起的陶纹,下半部则为三角纹,器内底部则刻有一段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食繁」。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指出,这一段铭文说明了这尊鼎,是楚王为了出嫁到随国的二女儿芈加所做,结果却被后人在曾侯夫人的墓中发现,代表芈加就是曾侯夫人,进而印证了曾国即为随国、一国两名的事实。
上海博物馆前馆长杨志刚表示,破解「曾随之谜」还有另一件重要文物「曾侯玙编钟」,上面记载了曾国的始祖为南宫适(音同阔),南宫适为西周重臣,曾被周王分封到曾国,受封地就在如今的随州地区,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随国。
至于为何受封于曾国,史书上写的却是随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接受《湖北日报》採访时曾解释,春秋战国时期「一国两名」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河南南阳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安丘的州国又称「淳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