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冬天时会拿出暖暖包御寒,在古代也有类似的物品。根据民间传说,隋炀帝到江都巡游时,由于正值冬季,当地一名县官吩咐下属准备炭火盆,供皇帝与妃嫔们取暖御寒,以此为想法构思出手炉,就像现代的暖暖包,不只可以暖手,还有薰香的作用。
毕业于大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主杨学涛提到,古代很早就出现薰炉及香炉,有人认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但暂时没有定论,而两者在古代功能相似,因此并未明确区分,若硬要做区别,通常将有镂空盖子的炉称为薰炉,有开口、没有盖则称为香炉。
薰炉渐渐演变成手炉,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暖暖包,不过起源已不可考,根据民间传说,隋炀帝至江都巡游,当时正值寒冷的冬天,江都的县官许伍赶紧吩咐属下,端来炭火盆帮皇帝与妃嫔们取暖,看到眾人围在炭火旁谈笑风生,因此构思出一对龙凤铜手炉,之后让工匠制作再献给皇上。
杨学涛提到,目前都只发现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手炉,学者根据推算,认为手炉雏形应该出现于隋朝,经过漫长发展,至明朝才从薰炉被区分出来,而手炉分为内外两层,外壳由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制作和装饰,内部材料则是使用铜,炭火就放于外壳口沿内,再盖上镂空的盖子,达到内外两层空气传导的效果。
手炉使用起来并不会烫手,里面放有燃烧用的香料,不仅暖又有薰香作用,之后随着时代变化,手炉从日用品变成艺术品,造型及装饰越来越精致,直到民国手炉不再流行,反而是由铜、锡制作的暖水壶兴起,之后乳胶制成的热水袋成为温暖手脚的生活用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