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于陕西西安的骊山,是全球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更有「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称,据史书记载,当初建造工人多达70万名以上,数量十分惊人。大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指出,这些工人被《史记》称为「骊山徒」,但并非同时都在骊山工作,且他们大多身分特殊,是需要用另外的政策规范的人。
许卫红指出,《史记》中将修建秦始皇陵的人称为「骊山徒」,并在内容提到「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由此可知,骊山徒是由「隐宫徒刑者」共70多万人所组成,并且他们不是一下全部涌入骊山,而是作为一个听从国家调遣的工程队,同时还承担了另外一个大型工程「阿房宫」的建设。
除此之外,在秦咸阳城(位于陕西咸阳)的考古中,发现了石铠甲陪葬坑制作的地点,代表某些陪葬物品不一定全都要在骊山上做,但是制作陪葬品的劳动力,也会一併被计入建造秦始皇陵的人力中,最终才得出70万人的数据。
至于这70多万人的身分皆为「隐宫徒刑者」,过去学界认为「隐宫」可能是受了「宫刑」的罪犯,但这侧面反映出秦代的犯罪率过高,且这种惩罚制度严重影响传宗接代,如果人口数量不够,生产力就会不足,统治者自然不乐见这样的事情发生。
许卫红表示,因此后来学界普遍认为「隐宫」可能是「隐官」的笔误,「隐官」是一群身分特殊的人,包含曾有案底的罪犯,或是必须用特殊政策规范的人。而「徒」指的则是服劳役之人,至于「刑」就如同字面,是犯罪后受刑罚的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