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衣冠禽兽」在现代是用来形容品德败坏的人,然而这个成语刚出现时,其实是一个褒义词,用来代指明朝文武官员,因为他们的官服上都绣有能显示官员等级的「飞禽走兽」,然而到了明朝中晚期,因为官员对待老百姓态度恶劣,「衣冠禽兽」才逐渐变成骂人的话。

根据《梨视频》报导,「衣冠禽兽」起源于明朝官员的服饰,在当时只有官员才能穿上绣有禽兽图案的官服,让平民百姓都羡慕不已。而这些飞禽走兽和现代的军阶类似,能够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且按照文和武区分禽、兽,比如一品文官会绣上仙鹤,是一种象徵长寿的神圣动物,九品文官则是绣鹌鹑,2种飞禽明显体现出品级之间的差别;而一品和二品武官会绣上狮子,九品武官则是绣海马。

但「衣冠禽兽」为何会逐渐演变成贬义词?在明朝初期,文官都会不顾被砍头的风险向皇上提出建言,武官则以战死沙场为荣,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动盪常年打仗,文武官员人人自危,很多官员甚至做起了剥削百姓的勾当,因此老百姓将身穿官服的人视作「瘟神」,官员的名声也越来越臭。

「衣冠禽兽」彻底沦为用来骂人、贬低人的词语,是因为明末清初的语言发酵,清朝小说家李汝珍在作品《镜花缘》中写道「即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意旨如果不孝顺,当上官员也还是衣冠禽兽,从此这个说法便广为流传。

#衣冠禽兽 #成语 #明朝 #明代 #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