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见,女性通过「抛绣球」来挑选结婚对象,然而古代女子的婚姻大事,真的是靠这么随机的方法决定吗?事实上,绣球的前身为「飞砣」,原本是一种兵器或狩猎工具,后来才演变成男女的定情信物,然而这种习俗只流传于大陆广西地区,并且会抛给指定心仪对象,和电视剧中演出的情节并不相同。

根据《国家人文歷史》报导,关于绣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大陆广西的一处壁画上,有些人物手上挂着一个由青铜制作,名为「飞砣(音同驼)」的圆形物体,原先作为兵器和狩猎工具,但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飞砣的功能性也逐渐弱化,于是它的「娱乐功能」被开发出来,人们将其改成绣花布囊,閒暇时就拿出来互相抛接、打发时间,一般学界认为「耍飞砣」就是抛绣球的雏形。

之后这项娱乐活动传入中原,变成一种杂耍游戏,然而在广西壮族的习俗中,却变成男女之间定情的信物,宋朝人周去非在广西地方志《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自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每年到了上巳节,壮族都会举行「歌圩(音同虚)」活动,适婚年龄的男女合唱交流、互抛绣球,如果有心仪的对象,男子就会在绣球绑上礼物,女子收下就代表愿意接受对方的追求,绣球就成了双方的定情信物。

直到现在,壮族仍保留这项传统,不少年轻男女也会趁此解决终身大事。不过由此可以看出,壮族的绣球虽然也是用抛的,却会指定心仪对象,而不是随便抛出绣球,并且这项传统只在广西地区流传,因此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抛绣球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可行。

#抛绣球 #飞砣 #绣球 #婚姻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