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航海业发达,宦官郑和曾七度下西洋,歷时长达28年,航行至东海、南海、泰国湾等地,总航程达到7万多海里,同时郑和的船队也带了大量的青花瓷器,赠予或贩售给行经的国家。然而海上随时可能出现强风巨浪,郑和的船队是如何完好保存并运送这些脆弱易碎的青花瓷器?大陆《央视》纪录片指出,当时的副使洪保提出建议,在瓷器之间放入麦籽形成缓衝,避免瓷器因碰撞而碎裂。
根据《央视》纪录片「千帆之下」指出,郑和下西洋时带了大量的青花瓷器,跟随「宝船」远走四方,是船队赐予行经国家最重要的赏赐品,同时也打通了海上的「丝绸之路」,成功促进瓷器的外销,然而青花瓷器脆弱易碎,海上却又容易出现强风巨浪,如果稍有碰撞,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完好地将这些青花瓷送到西洋诸国手中,副使洪保向郑和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在瓷器与瓷器之间放入麦籽,再用草绳将瓷器綑绑在一起,由于麦籽在潮湿环境中非常容易发芽,很快就能形成柔软的缓衝,接着将瓷器放到阳光之下,綑绑的草绳晒乾后会变得紧缩,如此一来「外紧内柔」的包装就完成了。
郑和立刻採纳洪保的建议,将数万件青花瓷器带往西洋,西洋各国的皇亲贵族们纷纷拿出最宝贵的物品,例如犀牛角、象牙、雪柳、奇楠香等回赠给大明王朝的使团,如今600年过去,这些青花瓷器仍存在于世,近几年来亚洲、非洲各国的考古成果中,经常出现青花瓷的身影,尤其是东非的索马利亚、肯亚和坦尚尼亚,出土了大量传世的明朝永乐青花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